缓解心绞痛 三个穴位就够了

位置:胸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正当人体前纵轴的0.618处的黄金分割点上。正在胸骨体上,有乳房内动静脉之前传支、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之内侧支经过。

功效:属心包募穴,是心包经经气和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和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汇处。按摩或针灸该穴,可宽胸理气,通络活血。

作用:

1.缓解心绞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刺激膻中穴,无论是按摩还是针灸,均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从而消除胸痛、胸闷、气短、心慌等心绞痛症状。

2.保健作用:由于按摩膻中穴能改善心肌供血,故能提高心脏工作效率;按摩膻中穴,可顺畅气机,消除烦恼,减轻压力;女性按摩膻中穴,能丰胸美容。

3.其他治疗作用:治疗咳喘、呃逆、乳腺炎等。

按摩方法:用拇指点按膻中穴18次;顺时针揉36次,逆时针揉36次。也可用右手掌按在膻中穴上,顺逆时针各按揉100次。

位置:背部正中线上,第七胸推棘突下凹陷中;约在人体后纵轴的

0.618处。与肩胛骨下角相平。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相伴而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静脉丛、第七脊神经后支的分支、第七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

功效:宽胸利膈,利胆退黄。

作用:

1.缓解心绞痛:中医把心绞痛归于胸痹范围。认为,这是由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理气通阳为原则。至阳走督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而至阳穴恰在督脉阳气的焦点。按摩或针灸至阳穴,利用反馈机理,通过调节皮肤与内脏关系,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起到缓解心绞痛的作用。现代医学证明,至阳穴有神经支与心脏相通,按压至阳,可通过该神经支,舒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发作。相关研究也证明,刺激至阳,刺激了相关脊髓节段,加强了痛觉感知和冲动调节,抑制了痛觉,故有镇痛作用。

2.同理,至阳穴也用于带状疱疹和肋间神经痛的治疗。

按摩方法:病人作为或俯卧,术者站在病人左侧,用右手拇指或两手拇指叠加,按压至阳。用力幅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一般3分钟左右心绞痛可缓解。为了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可每天按压3分钟,持续两三周。也可用五分硬币代替手指按压。也可病人自己以至阳穴对准桌子叫做按压。

位置:前臂正中,腕横纹直上两寸,即三横指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正值中指端至肘关节横纹的0.618处。

功效;‘肚腹三里留,胸胁内关谋’。内关属心包经,通任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刺激该穴可宽胸降逆,补益气血。内关自古以来就是防治心胸疾病的核心穴位。

作用:

1.缓解心绞痛:现代研究证实,刺激内关穴,无论针灸还是按摩,皆可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减轻心律失常。实验证明,按揉内关穴,可增强心肌工作能力,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使心脏在缺氧条件下,仍能坚持正常工作。

2.其他治疗作用:对呃逆、呕吐、腹痛、胸壁损伤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按摩方法:左手拇指点按右手内关,适度下按半分钟,顺逆时针各按揉100次;直至产生‘酸、麻、胀、痛’,即得气为止。再换右手拇指按左手内关。

按摩穴位治六种疾病 点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生病的现象,例如头晕、眼花、身体某个器官疼痛等症状。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若果我们能够找到正确的穴位进行按摩,可以快速的缓解身体疼痛,有的时候面对一些紧急的症状也是可以应付的。按摩效果不错,按摩可以使人的健康指数上升,让一些大小疾病远离你的身体。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穴位按摩治疗疾病的作用,下面看小编的具体介绍吧。

  1、点压阳陵泉穴治胆绞痛

  胆囊炎或者胆结石发作的时候,腹部产生剧烈的疼痛感,若果距离医院比较远,患者可以再右腿的骨头下面寻找疼痛的地方,之后轻柔的按压这个穴位,可缓解疼痛。

  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此穴,并持续按摩2分钟,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2、点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病情十分危急。此时可手持五分硬币,用硬币边缘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卧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连线交于脊背正中点即是此穴),每次按压3-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若每日定时按压3-4次至阳穴,可有效防止心绞痛发作。

  3、点压三阴交穴治肾绞痛

  肾绞痛是泌尿系统结石所引起的外科急症。由于疼痛剧烈,患者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点压揉按三阴交穴(在内踝上3寸处),反复按摩3—5分钟,肾绞痛即可缓解。

  4、点压劳宫穴治血压

  骤升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可按压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可控制血压并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方法为:用大拇指从劳宫穴按压始,逐个按压到每个指尖,左右交换按压,按压时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

  5、点压合谷穴治晕厥

  中暑、中风、虚脱等原因所致晕厥,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病情紧迫,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3分钟,晕厥很快消失。然后去医院对症治疗。

  6、点压足后跟止鼻衄

  劳动、外出等情况下,很容易发生鼻出血。在无药、距离医院又远的情况下,可迅速掐捏足后跟(踝关节与跟骨之间凹陷处),左鼻出血掐捏右足跟;右鼻出血掐捏左足跟,可起止血作用。

一个穴位解颈痛,学会了你就是按摩大师!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低头一族”越来越多;又或者是工作繁重,不可避免的长期坐在办公桌前低头苦干,所以颈椎疼痛成了现代都市人常见的症状。而在您觉得颈椎不舒服时,按揉一下颈百劳穴,可以帮助您改善颈痛的症状!

颈百劳是经外奇穴,具有疏经行气、通络止痛之功,善于治疗颈项强痛。当我们长期伏案工作时,颈项部活动缺乏,长期下来就容易使颈椎发生退变,局部肌肉紧张,经脉运行受阻,从而诱发颈椎疼痛。通过按揉颈百劳,就可以疏通局部经气,起到通络止痛之效。

取穴法:正坐取穴。当我们低头时可在颈项部下面摸到有一高突的椎骨,用手按住并转动脖子则可感觉它也随之转动,该处就是第7颈椎棘突。以第7颈椎棘突为起点,上2寸(拇指背侧横纹为1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同前)则为颈百劳穴。

按摩法:行拿捏法,以一侧拇指、食指分别按在左右颈百劳穴上,用适中力度按揉,并同时两指向中间对捏,拿起局部肌肉上提,每次可做10到15分钟不等。若有旁人协助,也可选用艾条悬灸的办法,以温和的热刺激该穴,每次约20分钟,对于落枕的缓解亦有帮助。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