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三伏天终于结束了 三伏天晒背

导读: 超长三伏天终于结束了 三伏天晒背,真的靠谱吗? 秋季养生

超长三伏天终于结束了

从7月16日到8月24日,长达40天的加长版“三伏天”终于结束,今天正式出伏。伏天过后,暑热将渐渐退散,天气将逐步凉爽。气候的变化也将给人们的起居作息、饮食习惯带来改变。

今日出伏,为期40天的超长三伏天终于结束了,你感受到了吗?

①从7月11日到8月19日,今年长达40天的三伏天终于结束了;

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仍炎热,出伏后要当心秋老虎发威;

③此时天气日渐干燥,由热转凉,注意“秋燥”和“秋乏”。

辞夏迎秋,你准备好了吗?

三伏天晒背,真的靠谱吗?

三伏天,是炎热夏季的最后一段时光,人们通常用三个“伏天”来形容。它象征着酷暑的巅峰,让人们感受到了烈日的无情灼烧和湿热的闷热感。人们在这段时间里,常常汗如雨下,热得不愿外出,只盼望着能够快速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三伏天晒背,有一定的中医理论依据,中医认为三伏天晒背与三伏贴原理类似,都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补阳气,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背为阳、腹为阴,背部经络多为阳经,三伏天晒背可以激发经络阳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晒背。

秋季养生

秋季,指农历8、9、10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 个节气。秋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的景色。此时切勿因眼前的美景忽视了养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您的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亦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合适。

三伏天小孩贴三伏贴有什么作用 小孩贴三伏贴起泡了怎么办

冬病夏治1

俗话说“冬病夏治”,因为三伏天是全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此时段气候炎热,身体内的阳气大盛,在三伏天使用中药贴对身体穴位进行局部热刺激,可以扶阳驱寒、去除冬病,有一些小孩的身体素质不是太好,经常身边,冬天温度低,状况不断,这样的小孩子就可以在三伏天的时候进行敷贴来养护身体。

预防疾病2

从身体素质来说,小孩的身体比大人要差很多,三伏天的时候是可以进行三伏贴养生的,三伏贴采用传统中药精制而成,三伏天的时候贴一个三伏贴可以帮助身体积蓄阳气,避免冬天寒冷的时候身体阳气不足而被寒气所伤,因此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养护身体3

三伏贴是我国传统养生疗法,在三伏天的时候给小孩贴三伏贴有疏通身体经络的作用,而且三伏天的时候贴个三伏贴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免疫能力,还能调和身体脾肺器官的机能、健脾和胃,具有不错的保健养生作用,有利于小孩的身体养护。

温阳散寒4三伏贴是中医养生疗法,三伏贴里面的主要成分是一些传统的中药材,主要有:细辛、甘遂、白芥子、元胡、吴茱萸、人参、生姜等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材,三伏天在小孩身体穴位上贴三伏贴,可以起到疏通经脉、蓄积阳气,避免冬天三九天时身体阳气不足而被寒气所伤,因此,三伏天小孩贴三伏贴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如何计算三伏天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  如何计算三伏天

三伏天大家并不陌生,那如何计算三伏天呢?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下面小编告诉您如何计算三伏天,一起来学习吧。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

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本文Hash:255cc5127bd71cd5d50b74268ded260998f714ea

声明:此文由 Tin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