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有效补血十穴位 足三里穴保证肝血充足

导读: 一、足三里穴 二、关元穴 三、血海穴 四、天枢穴 五、三阴交穴 六、隐白穴 七、髀关穴 八、下关穴 九、章门穴 十、期门穴

  补血对女性来说特别重要,女子以血为本,若要面若桃花,不可不养血补血。那么怎样养血呢?除了日常注重饮食营养,保证生产血液的物质供应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穴位来补血,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就是女人的十大补血穴位。

  一、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二、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三、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柔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艾灸此穴,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四、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养生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五、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养生穴位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另外多按此养生穴位,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胆经和胃经交会穴。

  功效: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

  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按摩时配合颊车穴、肾腧。)

  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按摩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十、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养颜防衰老按摩六穴位 足三里穴调补气血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养生、养颜、抗衰老都可以通过按摩穴位的方式达成。每天只需几分钟,对白领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就为你奉上六大养生穴位。

  足三里穴

  【位置】屈膝成90°,由外膝眼往下量四横指距胫骨外一横指处。

  【动作要领】双手握拳,以曲骨处敲打穴位。或者以拇指肚按揉穴位,须用力,以感麻胀为度。按揉、敲打5分钟以上为好。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医理】“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功效】调理脾胃,调补气血,疏通经络,扶正培元,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穴位。常按此穴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可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提高防御疾病的能力。

  内关穴

  【位置】仰掌微屈腕关节,掌后第一横纹上2寸,在两条大筋之间。

  【动作要领】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压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胀为度,左右各按1—2分钟。

  【临床运用】可以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还可以治疗晕车、晕船等,对怀孕前3个月恶心、呕吐的妊娠反应疗效也很好。

  【医理】当体表经水空虚之时,心包经体内经脉的高温高湿水气会由本穴外出体表,外出体表的高湿水气则能生发地部的经水,而在体表经水过乘时它则能起疏导排泄的作用,也就是内关穴有维护与调节人体内外阴液的使之趋于正常的作用。

  【功效】有宁心安神、疏肝降逆、调和脾胃、活血通络之功效。

  中府穴

  【位置】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男性乳头外侧旁开两横指,往上直推三条肋骨处即是本穴(平第一肋间隙)。

  【动作要领】用中指和无名指按压,稍微用点力,以能够承受为宜,每次按揉3——5分钟,每天坚持1—5次。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

  【医理】中指中气,就是脾肺之气,脾和肺合起来的气叫中气。如果出现气不够使、喘不上气来、大便无力、腹胀等状况,这就是中气不足了。中府穴是肺经的一个募穴,也是脾肺两经交会的一个穴,利用这个穴调气最好。

  【功效】经常按摩中府穴可以顺畅肺的经脉,有丰胸的作用,还可以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等症状。

  命门穴

  【位置】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

  【动作要领】每天睡觉前,用拇指按住命门穴,以感觉酸胀为度,揉动数十次。每日1次即可。

  【临床运用】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医理】命门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功效】按摩命门穴有催情的作用,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复性功能,还能有效的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商阳穴

  【位置】位于食指靠拇指一侧,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这个穴位位于大肠经脉上。

  【动作要领】捏住食指,用拇指按压,稍微用力,以能够承受为宜,每次按揉3——5分钟。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等。配少商、中冲等主治中风、中暑;配合谷、少商主治咽喉肿痛。

  【医理】商阳穴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按摩商阳穴可以气化大肠经体内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湿气体。

  【功效】按摩商阳穴有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缓解便秘,对身体有强壮补益的作用。

  三阴交穴

  【位置】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

  【动作要领】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压对侧三阴交,一压一放为1次,或先顺时针方向,再逆时针方向揉三阴交,持续10—15分钟。每日一次即可。

  【临床运用】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改善性冷淡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另外,三阴交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

  【医理】三阴交穴位是脾、肝、肾三条经络交集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月经不调等问题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

  【功效】经常按摩三阴交,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主治生理痛、脚底肿胀、过胖过瘦、生理不顺、手脚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碍、妇科多种疾病。此外,对胃酸、食欲不振也有效。

女性补血养血十穴位 天枢穴补血又排毒

甲鱼的营养价值


1提高免疫力

甲鱼富含动物胶、角蛋白、铜、维生素D等营养素,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质量、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补佳品。

2养颜护肤

甲鱼的腹板称为“龟板”,是名贵的中药,有滋阴降火之功效。用于治甲鱼疗头晕、目眩、虚热、盗汗等疾患。还对头颅外伤(例如新生儿头颅血肿等)遗留下来的顽固性头痛有很好的疗效。龟板胶是大分子胶原蛋白质,含有皮肤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有养颜护肤、美容健身之效。当然,龟板是中药,应该由医生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

3抗癌抑癌

甲鱼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预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并用于防治因放疗、化疗引起的虚弱、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

4祛压降脂

甲鱼亦有较好的净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胆固醇,因而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益。

5壮阳壮腰

甲鱼还能“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

6养阴补虚

食甲鱼对肺结核、贫血、体质虚弱等多种病患亦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鳖肉具有鸡、鹿、牛、羊、猪5种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它不但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质量、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补佳品

在中国很早以前的记载中就有“鳖可补痨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未经证实,请注意,希望有人给出原文出处),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滋补的营养保健品。唐.孟诜:妇人漏下五色,赢瘦,宜常食之。《随患居饮食谱》:鳖甘平,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宜蒸煮食之。

鳖肉富含动物胶、角蛋白、铜、维生素D等营养素。因鳖的种类和生活地区的不同,其营养成分不尽完全一致。据分析,每百克鲜鳖肉一般含:水分73-83克,蛋白质15.3-17.3克,脂肪0.1-3.5克,碳水化合物1.6-1.49克,灰分0.9-1克,镁3.9毫克,钙1-107毫克,铁1.4-4.3毫克,磷0.54-430毫克,维生素A13-20国际单位,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037-0.047毫克,尼克酸3.7-7毫克,硫胺素0.62毫克,核黄素0.37毫克,热量288-744千焦耳。鳖的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75.43%,其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占32.4%,是牛肉的6.54倍,罗非鱼的2.54倍,铁等微量元素是其他食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甲鱼肉性平、味甘;归肝经。含有蛋白质、脂肪、铁、钙、动物胶、角质白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滋阴凉血、补益调中、补肾健骨、散结消痞等作用可防治身虚体弱、肝脾肿大、肺结核等症。

甲鱼汤的做法


香菇炖甲鱼


主料:

甲鱼500克

辅料:

香菇(鲜)50克,鸡胸脯肉50克,冬笋25克,火腿50克

调料:

料酒10克,盐4克,味精2克,大葱15克,姜5克,胡椒粉2克

做法:

1将甲鱼宰杀,放入沸水中焯至外层发白起皱时捞出,投入温水,用刀刮净膜皮,剁去尾巴、头,揭开背壳,掏去内脏,洗净后剁成两块,放入沸水锅中焯一下,捞出洗净,挖去四腿的黄油。

2将鸡脯肉剁成泥,放入碗中,用鸡汤搅匀。将火腿片、笋片、香菇分别入沸水锅焯一下捞出。

3将甲鱼块放在盘内,加料酒、葱段、姜片,上笼蒸烂,取出拆净骨头,将甲鱼肉放入沙锅,倒入鸡肉泥,把火腿片、笋片、香菇整齐地码在上面,放葱段、姜片、料酒、精盐、胡椒粉,炖15分 ,拣去葱段,点入味精即成。

枸杞炖甲鱼


主料:

甲鱼500克

辅料:

枸杞子25克

调料:

大葱5克,姜4克,料酒3克,盐3克

做法:

1将甲鱼宰杀,去内脏,洗净切块,用沸水烫一下,捞出备用;大葱洗净切段;姜切片备用。

2将甲鱼、枸杞子装入沙锅,加入葱、姜及适量清水,用微火炖15分钟,去掉葱姜,加入料酒、盐,再用微火炖至熟烂即可。

总结:

很多人都会吃甲鱼,有的时候是在聚会上等别的场合,不能好好享用甲鱼的营养。我们看过了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在家里面试试。做出一份自己的甲鱼汤,在家好好享用甲鱼带给我们营养。

  三、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六、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柔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艾灸此穴,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七、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养生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八、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养生穴位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九、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十、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另外多按此养生穴位,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