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交-下肢内侧

导读: 「足太阴脾经穴」 三阴交 位置: 功效: 主治: 方例:{ 刺灸法: 其它:

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针灸甲乙经》:“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医学入门》:“骨后筋前”。

 「足太阴脾经穴」

  三阴交

  位置:

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医学入门》:“骨后筋前”。

  功效:

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室精宫,祛经络风湿。

  主治:

古代记述:月经不调,不思饮食,腹胀肠鸣,能近怯远,上睑下垂,睑缘炎,脾胃虚弱,心腹胀满,肠鸣溏泄,痔疾,食不消化,食后吐水,脾病身重,四肢不举,妇人症瘕,崩漏,带下,经闭,不孕,妊娠胎动,难产,死胎,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行,血晕,梦遗失精,阴茎痛,小便不利,遗尿,白浊,疝痛,足痿,足下热,痹痛,臁疮脚气,小儿客忤,手足逆冷,湿痹不能行,膝内痛,胫痛不能久立,心悲,癫疾,喉痹,项颈满,肺胀痰嗽不得卧。

  近人报道:泌尿生殖系疾患,子宫出血,带下,睾丸炎,急慢性肾炎,癃闭,淋病,肠疝痛,阳萎,遗精,遗尿,急慢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高血压,失眠,湿疹,荨麻疹,皮肤骚痒,糖尿病、神经官能症,中毒性消化不良,滞产。

  方例:{

22}泄:三阴交、阴陵泉。

  白浊遗精:三阴交、气海。

  小儿急性肠炎:三阴交、天枢、合谷。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三阴交、中脘、内关、足三里。

  癃闭(湿热下注):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刺灸法:

直刺0.5~1.5寸。孕妇慎用。

  其它:

交会穴: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阴陵泉-下肢内侧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与阳陵泉相对,当胫骨内侧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部上方。《灵枢·本输》:“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补充:“在膝下内侧……”;《针方六集》:“辅骨下一指”;《神应经》:“屈膝取之,膝横纹头

  「足太阴脾经穴」

  阴陵泉

  位置: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与阳陵泉相对,当胫骨内侧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部上方。

  《灵枢·本输》:“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补充:“在膝下内侧……”;《针方六集》:“辅骨下一指”;《神应经》:“屈膝取之,膝横纹头下是穴。与阳陵泉相对,稍高一寸。”

  功效:

运中焦,化湿滞,调膀胱,祛风冷。

  主治:

古代记述:腹中寒,腹中气胀,洞泄不化,不嗜食,肠中切痛,胁下满,水肿,腹坚,小便不利或失禁,寒热,阴痛,遗精,霍乱,足痹痛,鹤膝风,腰腿膝痛,脚气水肿,疝瘕。

  近人报道:肾炎,尿闭,腹水,肠炎,黄疸。

  方例:

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阳陵泉。

  腹寒:阴陵泉、三阴交。

  水肿盈脐:阴陵、水分。

  霍乱:阴陵,承山、解溪、太白。

  癃闭腹水:阴陵泉、水分、中极、足三里、三阴交。

  黄疸:阴陵泉、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

  刺灸法:

直刺0.5~1.5寸。可灸。

  其它:

合(水)穴。

内庭-下肢外侧

《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足阳阴胃经穴」

  内庭

  位置:

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凹陷处。

  《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功效:

清胃热,化积滞。

  主治:

古代记述:齿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热上冲,喉痹,腹胀满,肠疝痛,泄泻,赤白痢,便秘,足背肿痛,发热,烦躁,嘈杂,食不化,胫痛不可屈伸,疟,不嗜食,恶食,小便出血,小腹{16}满,石蛊,寒疟面肿,肠鸣,瘾疹,耳鸣。

  近人报道: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方例:

胫痛不可屈伸:内庭、环跳。

  厥逆:内庭、章门。

  小腹{16}胀:内庭、临泣。

  睛痛:内庭、上星。

  牙痛、扁桃体炎:内庭、合谷。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荥穴。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