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几个穴位平日保健,病发应急都管用!

导读: 极泉穴:治疗心悸 太渊穴:保护心脏 内关穴:缓解心律不齐 耳中穴:可治疗突发心绞痛 膻中穴:治心脏病 少府穴:防治心绞痛 承山穴:促进血液循环 至阳穴:治心慌、胸闷

心慌、胸闷、心绞痛……心脏专家告诉您,记住这几个穴位平日保健,病发应急都管用!

极泉穴:治疗心悸

心悸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型患者常表现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等;实型患者常伴有上火、瘀血、口渴等现象。心悸一般虚实结合,所以会出现复杂的病症。

除了口服药物,有心悸症状的人还可以按压极泉穴,以缓解不适,起到心脏保健的作用。极泉穴在腋窝顶点处,也就是腋窝的最深处,这里是腋动脉搏动处,泉有泉眼之意,也就是说这里是心经的源头,心经从极泉穴开始,逐渐向下贯通至各个经脉。当出现胸闷、喘气费力、心慌等症状的时候就可以按揉此穴位。

太渊穴:保护心脏

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腕前区,桡骨茎突和舟状骨之间,腕横纹桡侧凹陷的位置。太渊穴不光对肺有很强的作用,对心脏也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尤其对心律不齐、心悸等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太渊穴所处的位置和把脉的位置很相近,可以通过脉搏的情况来对此穴进行按揉。

感觉脉搏跳动不稳定时,就可对太渊穴进行揉按,一般几分钟便可使脉搏恢复正常。心脏不好的人或者想养心的人每天均可按揉太渊穴,每次几分钟就能对心脏起到保健的作用。

内关穴:缓解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来说,体内新陈代谢紊乱或异常,可能会导致心脏跳动不均匀;另外,情绪出现严重波动时,体内的内分泌系统会受到影响,也会出现心律不齐;还有一些心脏类疾病也会导致心律不齐,例如冠状动脉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还有我们食用的一些食物和药物中含有一些特殊物质,也会导致人体出现心律不齐,如有人饮咖啡、浓茶时就会出现心慌等症状。

心律不齐包括心动过速、过慢和不规律,其中包括很多类型,如窦性心律不齐、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内关穴的位置在前臂的内侧,将左手掌伸出,然后将右手三个手指并拢,把无名指放在左臂的腕横纹上,这时食指和手腕交会之处就是内关穴的位置。将右手拇指放在此穴位上,会感到有两根筋,准确的说,内关穴就位于两根筋中间的位置。

内关穴对心脏类疾病和一些肠胃病都有很强的治疗作用,常揉按此穴位可以达到预防心脏病、缓解疲劳、安神镇定等功效,尤其对心律不齐、心悸、心绞痛等症状有特殊的效果。所以心脏病患者可以长期按压此穴位,左右手轮换,每只手臂按压十分钟左右,每日按压 2 ~ 3 次即可。

耳中穴:可治疗突发心绞痛

一旦出现突发性心绞痛,一定要第一时间就诊。最好在送医的过程中让患者在舌下含一片硝酸甘油。如果身上没有药物,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揉耳中穴。

将患者放到安全的位置,让其身体放松,将头部垫高,让其平躺,然后就近找一根小木棍,用其末端按揉耳轮脚正中的位置,找到其最敏感的痛点,即是耳中穴。

找到穴位后,用细木棍按压此处,用力适中、速度均匀,一般几分钟后心绞痛症状就会明显减轻,之后再按压就会消失。可两耳轮换按压,直到患者疼痛减轻或者消失为止。

膻中穴:治心脏病

膻中穴属任脉,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此穴位还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汇聚之处。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活肺脏之气皆汇于此,所以膻中又被称为气会。

作一个简单的比喻,膻中穴好比古代皇上居住的 深宫,位于整个宫廷最中央的位置,外面包围着层层大殿,而且每层都有相应的人进行把守。皇宫如若出现问题,外面宫殿的人都会汇聚于此,来保护皇上,不让他受到伤害。

所以说膻中穴有行气化瘀、宽心顺气、疏通经脉等作用。平时感到肺气不足、心慌气短时便可按揉此穴位;另外咳嗽哮喘、胸口疼痛时也可按压此穴位。

膻中穴位于人体的正中线上,也就是人体两乳的正中间。人们平时所说的“心窝”,指的就是膻中穴。

少府穴:防治心绞痛

少府穴属于手少阴心经穴中的一个,位于手掌,具体位置在第四掌骨和第五掌骨之间。正常握拳时,小手指的指尖触碰掌心的位置就是少府穴。按压少府穴对治疗胸闷、遗尿、小便顺畅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少府穴对治疗心绞痛、心悸等也有很好的效果。按压此穴三至五分钟,心绞痛、心悸等症状便会明显减轻;曾患有心绞痛的病人可早晚各按一次,以防止心绞痛再次发生。

承山穴:促进血液循环

承山穴可以预防心脏病,是因为此穴位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人体的腿部肌肉每次在收缩时,会排出一定的血液,血液会回流到心脏,然后在通过心脏再运输到这里。

看到很多老年人经常会拍打小腿,这是在促进血液循环。经常拍打、揉按小腿可预防腿抽筋,让血液循环更有动力,同时还可以平衡心脏血液回收的能力,所以说此穴位对心脏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当我们踮起脚尖时,此处的肌肉会略微隆起,隆起尾端的凹陷处即是承山穴。按揉承山穴可稍微用力一些,这样有助于排出湿气,促进血液循环。

至阳穴:治心慌、胸闷

至阳穴(宽心穴)属于督脉,其位置在人体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人体站立,双臂放松下垂时,至阳穴正好位于两侧肩胛骨下缘连线中间的位置。

至阳穴对很多心脏病症状都有治疗作用,例如常见的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心绞痛、心跳过速等。另外至阳穴对胃痛、胃胀、咳嗽、哮喘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需要另一个人帮其对至阳穴进行揉压。揉压时可选择拇指,也可以选择火柴棒或者硬币之类的东西。揉压时可持续揉压,也可以按压一次,然后数十秒后再按压。此外还可对此处进行锤击拍打,一般每次几分钟即可,力度和速度要掌控好,以感到酸胀为宜。

记住这10个急救穴位必要时可保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比如晕厥、突然流鼻血,严重的如心绞痛、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并发症等。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时间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在这些急性病发作时,我们甚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什么也做不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其实,在我们身体上,就有救命穴位,学会正确的点穴方法就能实现急救。平时多做这些穴位的按摩,还能预防很多常见病。为了家人和朋友,一定要看!

【10个急救穴位必要时可保命】

1、紧急性昏迷掐压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

掐压人中穴有升血压、刺激呼吸中枢的作用。因为突然因中毒、中暑、中风、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时,用大拇指掐压昏迷者人中穴有救急作用,是防治中风昏迷,癫狂痫,小儿惊风等病的要穴。

掐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同时还应紧急和医院联系,以免耽误病情。

2、鼻子出血捏脚跟凹陷处

左鼻子出血时,我们马上用手大拇指和食指捏右脚后跟踝关节与足跟骨之间的凹坑,右鼻子出血则反之,捏压三分钟可止住鼻血。

3、降血压按劳宫穴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五行属火,具有清火安神作用。

当血压高患者情绪不稳定时,血压骤然上升,可按压劳宫穴,按压时平稳呼吸,沉静心气,左右手交替按压直到指尖。

4、便秘按天枢穴

天枢穴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是经络阴阳之气所发地,事腹部要穴。刺激此穴有改善肠胃功能,治疗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各种病症。主治腹胀、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

便秘时按压天枢穴,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一分钟左右,然后屏气,增加腹压,一会就可排便。

5、太阳穴止头痛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属于经外奇穴,人体死穴之一。主治头疼,牙疼,眼疲劳等。

脑力劳动者经常出现太阳穴胀痛感,这是大脑疲惫的信号,此时揉压太阳穴能缓解脑疲劳,醒脑清神。

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顺时针揉压太阳穴至胀痛,头痛可减轻。

6、足三里穴止胃痛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足三里属于强身健体大穴,常刺激足三里有调脾胃、补益气、通经络、扶正祛邪调解免疫力作用。

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待有酸痛麻胀感后三到五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7、内关穴止呕吐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有通湿气、宁心神、理气镇痛作用,对胸闷气短、失眠、晕车、孕吐、胸肋痛、月经痛、呃逆等有很好的疗效。

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压时有酸胀感说明按准穴位,两分钟后恶心呕吐可缓解。

8、合谷穴对付晕厥

合谷穴是止痛的特效穴,尤其是治疗头痛、牙痛,只要揉此穴即可减轻疼痛。另外,合谷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清热、宣发阳气、扶助正气的作用。

当病人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原因导致晕厥、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时,可按摩合谷穴缓解症状,实现急救。

9、心绞痛按压至阳

心绞痛发作时常常伴有胸部压迫感、窒息感等。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一般按压3~6分 ,心绞痛即可得到有效缓解。

10、呃逆紧压少商

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至有酸痛感为宜,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就会停止。

这几个穴位一打开,百病都逃走

很多疾病,只要打开它们,疾病就逃走了,因此很多中医经络师都喜欢应用这几个穴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合谷穴

位置: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

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阳陵泉穴

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