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养生妙招大公开

   在我国的古代是如何养生的呢?我国的古代名人养生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些在至今仍然是适用的。在这里,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古代名人的养生妙招,感兴趣的朋友们千万别错过了。

1.jpg

  古代名人的养生妙招大公开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寿,则有两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良好的首先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汉代董促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明代的<<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联系。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古代人如何养生,古代名人养生的9个“数字诀”

古代人如何养生  古代名人养生的9个“数字诀”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安”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日慎动,三日守时,四日却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宜”

食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

孔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庄子老子孔子是怎样养生的,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

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个养生家,据说活了160多岁。《史记》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顺乎自然,并要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老子还要求,养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贪心,并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是伤身损寿之根。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处提到静和柔,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的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所以说,当我们常处于静和柔中,有利于生发人体的真元之气。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庄子

继老子之后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是著名的养生家。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庄子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赢得长寿,就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而所谓的“清心寡欲”,指的是决定长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的思想情志,因此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从庄子以上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首先要做到无忧无虑、安逸自在。

另外,庄子还特别强调养生要保持平常心、涵养自制力。《庄子·让玉》篇中日:“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其意思是说,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又硬去不顺从自我感情,错误的观念就会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内心的烦恼,这样最易造成自伤而折寿。除此之外,庄子还将老子的“少私寡欲”发展成“无欲”。并明确指出:只有做到彻底的“忘我”,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欲”;只有在“清静无为”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养生之道,而尽其天年。庄子还认为:养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便可达到保身、全生、延长寿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尽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可还是活了73岁。而他长寿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养生之道。孔子晚年对饮食很有讲究,有八不食的习惯,从现在的保健、饮食卫生观点来看,大部分也是正确的。这八不食是:食物变颜色了不吃、食物变味了不吃、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这里“食”是指粮食,“脍”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说,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细越好。孔子认为:只有美食精细,才可颐年。这句话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坚持了以上这些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无疑是他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

孙思邈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也是杰出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家,相传活了141岁。而孙思邈的养生之道说来虽然简单,但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必然 效。孙思邈认为: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并可预防白发和脱发。其方法是,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

第二个养生方法,叫目常运。首先将两眼闭上数秒,然后用力睁开。睁开后眼珠打圈,向左、上、右、下各望四次,并重复3遍。此方法有助于眼睛保健,可纠正近视,预防老花。

第三个方法叫,齿常叩。首先将口微微合上,然后让上下排牙齿互叩。操作时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需发出声响,共做36下。常叩齿可通上下颚经络,并可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及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四个养生方法,叫漱玉津。首先将口微微合上,然后让舌头伸出牙齿外,并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12圈,产生唾液后将其吞下即可。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同样将唾液吞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唾液中含有大量酵素,能调荷尔蒙分泌,因此可起到强健肠胃功能等作用。

第五个养生方法叫,手常鼓。首先用手掌掩双耳,并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重复做10下。以上完成后再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此方法可增强记忆和听觉。

第六个养生方法,叫腰常摆,其意是身体和双手有韵律的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50下即可。此做法可固肾气和强化肠胃,并能防止消化不良及腰痛。

第七个养生方法叫,腹常揉。做前先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共做36下。常揉腹可以帮助消化、吸收及消除腹部鼓胀。

第八个养生方法叫,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时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第九个养生方法,叫膝常扭。做时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并向左右扭动各20下。此方法,可以强化膝关节及健肾。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故要想延年益寿,就应先由保护双腿做起。

第十个养生方法是,常搓脚。首先用右手擦左脚,再用左手擦右脚。顺序是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搓脚跟为一下,共做36遍。然后用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我们都知道,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故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全身的各个器官,并可降血压、治失眠,及消除头痛。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