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养生三大法宝 古方养生推荐

导读: 古代养生原则 一、饮食有节 二、食不杂欲 三、食能以时

古代养生原则

一、饮食有节

过饥过饱,过冷过热,暴饮暴食。食物须合理搭配,不可偏食,亦不可偏废。长期不节饮食,将产生疾病,有损健康。

《管子》:“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二、食不杂欲


古代饮食养生原则,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杂吃寒性很强的食品。因食有五味,五味入于口,个有所走。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挠,食之不已,为人作患”。

三、食能以时

古代饮食养生原则,系一日三餐定时吃。指饮食须有规律,勿过早过迟,定时定量,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古代养生家还对各个季节的饮食禁忌作了总结: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甜苦,即不得过分。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尤顺天理。

古人养生重气质 6种气质养生方法推荐

古人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有气质的养生方法

  我们都知道读书、写字甚至于静坐等等,都是能提高自身气质和陶冶情操的方式,但是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这些都是古人用来养生的方式之一,下面带大家具体来看下古人是如何气质养生的吧。

  静坐养筋

  中医认为,静则养神。《素问五运行大论》记载:“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所以,静坐可以柔肝舒筋,气血得以收敛、潜藏,则筋膜得养,最终达到养神、养身的目的。对于现代工作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来说,静坐是非常好的养生方法。

  水声养耳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曾巩的《西湖纳凉》道出了水声养耳的美好境界。从中医的角度,“肾主水”,倾听水声因而能够收敛肾气,保养肾精。“肾开窍于耳”,水声可使耳道清静,伴着清雅的荷香,令人心旷神怡。

  绿草养目

  以中医五行理论来看,绿为青色,五行属木,五脏中对应肝,肝开窍于目。由于肝的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情志,所以,漫步于青山绿树之中,自然养眼养身。

  琴书养指

  抚琴与书法都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在中医看来,抚琴与书法还具有明确的养生保健效果。

  观书养心

  山水景物为第一自然,而书籍是纸上的风景,通过阅读游记、山水诗也可领略自然之美,此可谓“第二自然”。从中医的角度,心主神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阅读可以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有助推动心阳,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生机不息。

  杖履养足

  “足为精气之根”,足底穴位是人体多个脏器的反射区,因此双足与周身阴阳、气血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腿足状态差,容易导致气血不畅,百病丛生。老年人选择一根合适的手杖,可以增加腿足的支撑力,提供关节保护,减少损伤。

  古人其它的养生方法推荐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责任编辑:林森)

古代皇室九大养生法,看古人如何养生

一、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的“网络”系统,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二、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三、固精养生

中医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四、顺时养生

中医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五、减毒养生

中医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排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

六、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七、修生养生

中医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八、调气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九、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