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抗结核药物等,由药物直接毒性作用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而且具有可预测性。

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不可预测,其发生机制与机体代谢特异体质,以及免疫特异体质,有一定关系,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主要与药物代谢异常,线粒体损伤,免疫损伤以及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药物性肝病,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临床上以急性药物性肝病最为常见,慢性药物性肝病容易被忽略,其病情通常更严重。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在国家最常见的,还是乙肝,其次是丙肝,再次是酒精性肝硬化,它们共同的交叉点,都是先有肝硬化。肝硬化就有肝硬化结节。肝硬化结节,如果致病因素没有解除,持续在病人体内存在,肝硬化结节就会和平演变成腺瘤上的增生,不典型增生过度增生,到最后直接演变成肝癌,大概发展过程就是这样。

而且由于肝硬化是弥漫的,即使外科医生切掉一个,即使完整的外科手术,漂亮的外科手术,为什么半年以后还复发了呢,就是因为其它部位的结节,在当时不是肝癌,但是几个月以后就依然像,第一个原发灶一样,也和平演变为肝癌了,就可以来概括肝癌的发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发病机理。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来看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是特别的明确,所以只是推测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系。

第一个是环境因素。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所以有一定的地区分布性。

第二个是遗传因素。主要是和易感基因有关系,携带易感基因的,它的发病率要比别的人高一些。

第三个是微生物的因素。微生物因素主要是肠道菌群的失调,有助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四个就是免疫性的因素。正常的肠道下也是有一个低度的炎症反应,但是如果机制平衡导致了破坏,就有可能会出现过度的炎症,从而出现炎症性肠病。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凡是能够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以产生溶血性黄疸,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蛇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起的溶血。

其发病机制表现有以下一些方面:由于人体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从而导致了黄疸的出现。

本文Hash:57dfd79b2283c2f372f1f32143ba20c845869ef8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