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下肢内侧

导读: 「足太阴脾经穴」 血海 位置: 功效: 主治: 方例: 刺灸法: 其它:

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针灸甲乙经》:“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千金要方》:“一作三寸”;《千金翼方》作“二寸”;《灵枢经脉翼》作“二寸中”;今皆从二寸,“半”字疑为“中”字之误。《针方六集》:“一方以患人手

  「足太阴脾经穴」

  血海

  位置:

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针灸甲乙经》:“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千金要方》:“一作三寸”;《千金翼方》作“二寸”;《灵枢经脉翼》作“二寸中”;今皆从二寸,“半”字疑为“中”字之误。《针方六集》:“一方以患人手按膝盖骨上,大指向内。余四指向外,大指尽处是穴。”即以对侧的手掌按其膝盖,手指向上,拇指偏向大腿内侧,当拇指端所止处。《循经考穴编》:“以虎口按犊鼻骨,取中指点到是。”

  功效:

调血清血,宣通下焦。

  主治:

古代记述:月经不调,经闭,暴崩,漏下恶血,两腿内侧生疮痒痛或红肿有脓,气逆腹胀,肾藏风,痃癖,阴疮,五淋。

  近人报道:功能性子宫出血,荨麻疹,湿疹,皮肤搔痒,盆血。

  方例:

月脉不调:血海、带脉。

  膝关节炎: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

  风疹: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

  刺灸法:

直刺0.5~1.5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其它:

百虫窠。

照海穴-下肢内侧

位置: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功效:吸热生气

  「八脉交会穴」

  照海穴

  位置:

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

  功效:

吸热生气

  主治:

  ①痫证、失眠等精神、神志疾患。

  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③小便不利,小便频数。

  ④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

  ⑤下肢痿痹。

内庭-下肢外侧

《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足阳阴胃经穴」

  内庭

  位置:

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凹陷处。

  《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功效:

清胃热,化积滞。

  主治:

古代记述:齿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热上冲,喉痹,腹胀满,肠疝痛,泄泻,赤白痢,便秘,足背肿痛,发热,烦躁,嘈杂,食不化,胫痛不可屈伸,疟,不嗜食,恶食,小便出血,小腹{16}满,石蛊,寒疟面肿,肠鸣,瘾疹,耳鸣。

  近人报道: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方例:

胫痛不可屈伸:内庭、环跳。

  厥逆:内庭、章门。

  小腹{16}胀:内庭、临泣。

  睛痛:内庭、上星。

  牙痛、扁桃体炎:内庭、合谷。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荥穴。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