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渎穴的正确按摩手法,位置在哪儿

导读: 位置 按摩法 作用功效

中渎穴隶属足少阳胆经,准确位置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在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位置

取站立位或仰卧位,在大腿外侧,先取风市,再向下量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取穴时先直立垂手,中指尖处为风市穴,风市穴下2寸即是。

按摩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也可由他人代为按摩,以增强疗效。

作用功效

中渎穴缓解胆囊炎如果肝脏排出毒素,就不能及时地通过胆经排出,所以胆囊切除的人,要更多地敲打中渎穴,防止胆经再次堵塞。胆囊有问题的人,触摸中渎穴的位置就会比较疼,这时你要坚持每天敲打中渎穴。这种房法确实可以缓解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等胆部疾病的症状。

中医教你手部点穴治病 正确的按摩手法有哪些

  按摩手部穴位能够治病。按摩能够让人得到全身的放松,科学的按摩还能够治疗人体健康方面的疾病,所以多按摩对人是有很多好处的。那么你知道正确的按摩手法有哪些吗?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按摩手法

  手部点穴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中“远治法”的一种,不但可治疗手部附近的疾病,还可治疗远端和内脏相关的疾病。且其不受场地限制,不借助器具,取穴方便,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疗程短,见效快。

  手部点穴不但可自治,也可他治。有很多问题可以发现并进行调理。如颈椎病、肩周不适、头痛、耳鸣、失眠、腹泻、疲劳综合征、中风后遗症等。通过点穴,开始时那些酸、胀、痛、麻、热、沉、寒、凉等反应会逐渐减轻,病情也随之逐渐缓解或康复,即通过点穴经脉疏通,令其“行气、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提高人体正气,和谐脏腑,平衡阴阳,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手部点穴宜在饭后一小时。急性重症性、传染性、高烧性、出血性疾病或必需手术者不宜进行。女性例假、怀孕期和产假期不宜。点穴时,指甲要修短、洗净,保持卫生,主要用拇指端偏峰对相关穴位点压,同样会有如同针灸一样酸,胀、痛、麻、热、沉、寒、凉、辐射等“得气”感。手法上宜先轻后重,再轻揉,循序渐进,逐渐达到力中肯綮,要有一定渗透力。点压频率约同呼吸次数,每穴位点压5分钟左右,一只手做完后再换另一只手,时间掌握在一小时左右。做完后,周身温热微汗,口渴,喝杯白开水。

  手穴的定位及主治手穴疗法一共20个穴位

  手背十五穴

  1、全头痛穴;2、前头痛穴;3、头顶痛穴;4、偏头痛穴;5、后头痛穴;6、眼痛穴;7、肩痛穴;8、颈项痛穴;9、咽喉痛穴;10、胸痛穴;11、脊柱痛穴;12、腰腿痛穴;13、坐骨神经痛穴;14、踝痛穴;15、会阴痛穴。

  手掌五穴

  16、咳喘穴;17、胃肠痛穴;18、夜尿穴;19、足跟痛穴;20、感冒点穴。

  (二)手穴点穴的操作方法

  1、全头痛穴位于拇指掌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全头痛、头晕、腹胀。

  2、前头痛穴位于食指第一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前头痛,胃肠痉挛、急性肠胃炎、阑尾炎、风湿扭伤所致的膝关节痛、趾关节痛。

  3、头顶痛穴位于中指第一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神经性头痛、全头痛。

  4、偏头痛穴位于无名指第一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偏头痛、胸肋痛、胆区痛、胆绞痛、肋间神经痛。

  5、后头痛穴位于小指第一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后头痛、急性扁桃体炎、臂神经痛、颊部红肿、呃逆。

  6、眼痛穴位于拇指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主治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麦粒肿、青光眼等所引起的眼痛、眼发涩、发胀、不明原因的眼痛。

  7、肩痛穴位于食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肩周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肩痛。

  8、颈项痛穴位于第二、三掌指关节间,靠近第二掌指关节处主治落枕和颈椎病引起的颈项疼痛。

  9、咽喉痛穴位于第三、四掌指关节间、靠近第三掌指关节处主治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三叉神经痛、牙痛。

  10、胸痛穴位于拇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挫伤、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所致的胸痛、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胸闷、胸痛、吐泻、癫痫发作。

  11、脊柱痛穴位于小指掌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主治急性脊间韧带损伤、尾骨痛、鼻塞、耳鸣及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引起的腰痛。

  12、腰腿痛穴位于手背腕横纹前1寸、第二伸指肌腱桡侧与第四伸指肌腱尺侧处主治对扭伤、风湿、劳损等所致的急慢性腰腿病均有效、急性腰扭伤效果最佳,慢性腰病也有一定疗效。

  13、坐骨神经痛穴位于第四、五掌指关节、靠近第四掌指关节处主治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痛。

  14、踝痛穴位于拇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风湿、扭伤所致的踝关节肿痛。

  15、会阴痛穴位于小指第一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疖肿、肛裂等所致的会阴部疼痛。

  16、咳喘穴位于手掌食指的掌指关节尺侧处主治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头痛。

  17、胃肠痛穴位于劳宫与大陵穴联线中点处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所致的上、中、下腹痛、胆道蛔虫、胃肠饱胀。

  18、夜尿穴位于掌面小指第二关节横纹中点处主治夜尿、尿频、尤其对小儿尿床效果最佳。

  19、足跟痛穴位于手掌大陵穴与胃肠痛穴连线中点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20、感冒点穴位于手掌近桡侧缘,第一掌骨基底内侧后方1寸处主治感冒、扁桃体炎、牙痛。

身上一些穴位不能乱按 穴位正确的按摩手法

身上一些穴位不能乱按  穴位正确的按摩手法

1、太阳穴

太阳穴处分布着很多血管,且骨质十分脆弱,如果手部按压的力度过大或是方法不得当,则易使得太阳穴处的血管产生破裂而发生血肿,严重的还会使人出现昏迷等状况。

2、哑门穴

在后颈窝处隐藏一个控制发声的穴位——哑门穴,此穴周围连接韧带,也是颈部进行活动的重要部位,如果对此穴产生不良的刺激易对局部的软组织产生不良损伤。

3、颈部动脉

若颈部动脉被损伤,则会快速的发生出血症状,并且还会对血管产生不良压迫,人体会出现短暂性休克、血压骤降、脉搏弱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很可能会有性命安危。所以,颈部动脉还是不要随便乱敲为好。

4、胆经

胆经属于人体重要的阳经,对其进行正确的敲打能升发体内的阳气。而阳气不足,气机便不能上升,且出现下降趋势。所以对于一些气血亏损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若常对胆经进行敲打则不利于病情康复。

如何正确敲打经络

人体内部分散着诸多错综复杂的经络,这些经络是联系脏腑器官、运行气血的重要枢纽。敲打时,利用手部或较为柔软的工具对经络有规律的进行。

另外,中医秉承:“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思想,所以在对经络敲打时遇到疼痛点,则可以多敲打几次,能有效的起到疏解经络堵塞的目的。

穴位正确的按摩手法

穴位是身体经络中的关键调节点,正确的穴位按摩能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

按摩的不同手法。中医穴位按摩的手法主要包括:按、推、捏、揉等,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选择,另外也可以结合两种以上的手法对穴位处进行配合按摩。另外手部力度不宜过重,轻柔能达到补养的效果。

找准穴位最重要。在进行穴位按摩时,一定要找准穴位,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按压,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摩穴位内外兼治

穴位按摩实际上就是通过肢体动作产生一种力学刺激,作用于一定的穴位之上,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认为经穴“通者不痛,不通者痛”,人的许多疾病,往往是气血循环不畅引起的。按摩穴位时,相应的部位受到刺激,局部皮肤的温度增高,血液循环明显加快,新陈代谢也随之提高。这种血管的良性改变,通常会影响全身,改变整个肌体的血液循环情况,从而增强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抵抗能力。穴位按摩还可以减轻分娩时的痛苦,对于一些急症的临时性抢救也有很好的效果。

穴位按摩不仅在维持身体健康方面疗效显著,在调节情绪和心理方面,也有特殊的功效。经常性地抚摸与被抚摸,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和生理需求。于是,皮肤触摸是一种极好的抚慰方法,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生理距离,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关怀。婴儿的哭声,总是停止在母亲温柔的双手下;绝望的心情,会因为友人关怀的抚摸,而重燃力量的火焰。

刚柔并济是关键

要想使按摩呈现最佳的效果,力度控制是关键,就是要做到刚柔相济。按摩时,不能过于用力,使用蛮力,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眼睛周围部位,只要轻轻触压即可。手法太轻了,按摩就会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比如如果想改善皮肤松弛,就要轻轻地拍击相应部位。只有将力度控制得刚刚好,再加上增强疗效的按摩手法,有力而又柔和,做到刚柔并济,才能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