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之观舌诊病

导读: 舌头振颤 舌头发紫 舌苔太厚 舌苔泛黄 舌苔太薄 温馨提示:

  中医是非常神奇的医术,它不用任何医疗仪器,仅仅通过“望、闻、问、切”就能诊断疾病;中医通过“舌诊”可以直接的了解患者身体的寒热虚实,以下是相关介绍,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舌头振颤

  对着镜子吐舌头,如果舌头微微颤动,很可能是精神紧张、体力衰退的征兆。

  建议:尽快调整作息时间,合理饮食。

  舌头发紫

  当血液中含有大量废物、体内水分供应不足时,缺氧血和含氧血就会混在一起,使得血管变成紫色。

  建议:坚持一周清淡饮食,保持规律、轻度的有氧运动,毒素很快就能排出。

  舌苔太厚

  舌苔就像豆腐渣一样很容易被刮去,可能是肠胃功能不良或饮食过量造成的。

  建议:最好去消化科,让医生帮你降降胃火。

  舌苔泛黄

  舌苔泛黄很可能是感冒病毒入侵的信号。

  建议:多吃南瓜、牛肉等温热食物,晚上临睡前冲杯热牛奶,能在胃中形成一层蛋白膜,防止细菌入侵。

  舌苔太薄

  舌苔不明不白脱落,舌头表面颜色斑驳不均,医学上将这称为“地图舌”。过敏体质的人最易出现这种情况,尤其在春、秋两季比较常见。“地图舌”的出现预示你的抵抗力正在下降。

  建议:在这段时间内远离花粉、海鲜、小昆虫等过敏源。

  温馨提示:

我想通过以上介绍,大家也只是能够,初步了解一下中医知识;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想要了解透彻,需要足够的毅力和更多的专业知识。

中医诊幼儿疾病 观指纹辨寒热

 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在给幼儿诊断疾病时,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就是望“指纹”。

  “‘指纹’其实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一条青筋。看‘指纹’是传统中医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用于3岁以下的孩子。”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郝宏文对《生命时报》记者解释说,想要通过“指纹”辨别疾病,先要了解“虎口三关”。正常孩子的‘指纹’,颜色应该是红黄相间,隐隐见于皮肤之中。生病以后,‘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浮在表浅病轻,反之病重。如果“指纹”清晰,孩子的病情就比较轻;若“指纹”已沉到肌肤之内,说明病情较重。比如孩子刚感冒,“指纹”是清晰可见的,如果已发展到气管炎、肺炎,“指纹”就可能看不太清楚了。

  纹色辨寒热。如果孩子外感风寒,“指纹”鲜红而表浅;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指纹”呈现紫色,病属热。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指纹”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

  轻推“指纹”看虚实。“指纹”色淡,用手推后消失,过一会儿才出现的孩子,多是肺虚、脾虚,孩子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稀或便秘。推一下“指纹”,没有明显变化,多为实证,或病邪停留在体内。

  “指纹”长短反映病情轻重。病情较轻,“指纹”较短,一般仅见于风关。若“指纹”到了气关,说明病情较重。如果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中医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中医问诊注意事项

  问诊

是中医看病时问询病人症状的方式,问诊有很多注意事项,不仅病人需要注意,医生也要注意,否则病人听不懂,影响医生的诊断。以下是问诊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问诊注意事项:

  要有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病人,态度既要严肃又要和蔼可亲,要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问话要通俗,不要使用病人不易听懂的医学术语。如问肝郁气滞的病人“胁痛吗?”问感冒的病人“恶寒吗?”这里所问的“胁痛”、“恶寒”都是医学术语,没有中医专业知识的患者是不容易听懂的,所以,医生问诊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在需要询问时可分别问其“两肋叉痛不痛”、“怕不怕冷”等通俗易懂的语言。

  要重视主诉。因为主诉常是病人自觉最痛苦的病情。根据主诉,再深入询问,有助于医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病情和辨证。

  要善于抓住重点询问,启发诱导,但不能依主观意愿套问病人,这样才能抓住要领,获得可靠资料。

  对危急病人,要扼要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便于迅速进行必要的诊察,及时抢救治疗,以免失去抢救时机。

  温馨提示:

以上问诊注意事项,希望对医生及病人有所帮助,在医生询问过程中,患者也要极力配合,否则容易出现误诊现象。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