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一般的体育锻炼有何异同

 气功和体育锻炼都是人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气功,尤其是动功,也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如果去掉对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则与体育锻炼中的体操无异,只是动作柔和缓慢而已。体育锻炼也包括了“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相应的内容。如“调身”本来就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而呼吸的调整对于体育锻炼来说也很重要,就象长跑运动员必须使呼吸与步伐相协调一样。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调身”达到完美状态的保证。体育锻炼也很重视心理状态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竞技成绩都与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有关,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象射击、射箭,情绪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大大影响成绩。   传统体育中的武术,与气功更是密不可分。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就是指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武术发展到今天,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与气功结合而起到的健身治疗作用。传统气功中的“五禽戏”、“八段锦”等许多功法,往往也同时被归入体育锻炼之列。   但是,气功与体育锻炼之间仍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着重“调身”,即形体的锻炼,其“调息”的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不断地从体内排除二氧化碳,以保证大脑、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时的补充,从而保证体育竞技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使形体的锻炼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调心”也同样是为了保证形体的完美发挥。气功与此不同,气功的三要素中,“调心”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调身”只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调息”则有助于体势的放松和精神的宁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2、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通过主动的自我精神活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调动和培育人体的生理潜力,起到强身治病的作用。   3、气功锻炼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进行的有呼吸要求的运动,它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基础上,全身协调运动,呼吸柔和细缓,使耗氧量降低,心率减缓,血压降低,在整体上提高身体素质;这与一般的体育锻炼使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加快身体某些部分的新陈代谢,使形体按特定的要求完美发展等,有着很大区别。

气功与生物回授法有何异同?

生物回授法,也称生物反馈疗法。它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受印度瑜珈的启发,在关于意念能随意控制生理功能的新的模式和设想上发展形成的新的心理疗法。生物反馈就是用现代仪器将生物机体的生理过程转换为信息,及时地提供或反馈给受试的生物机体本身。病人能通过生物反馈而立即知道自己生理功能变动情况与趋势。例如骨骼肌的松弛或紧张,皮肤的温度与电阻,脑电波变化,血压波动与心率情况等,从而促使人们在维护自己心身健康的过程中成为更主动的参与者,做到自己调控自己,自己为自己治病。但是,人的植物神经功能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因此必须训练病人,使病人学会改变内脏的功能状态,从而消除疾病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气功和生物反馈疗法都是在意识主导下通过锻炼运用心理过程来影响生理过程,在“放松”的基础上训练控制自我的生理活动,调整纠正各种自律性功能紊乱,促使身体中某些失去平衡的状态恢复到接近相对平衡的水平,从而起到治病强身的作用。但应指出,气功与生物反馈疗法并不相同,两者的差别在于:   1、气功完全凭借体内感觉的冷、热、麻、胀等感觉作用即内感受器的“返观”作用;而生物反馈是在回授器帮助下,把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过程放大并显示,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即外感受器的回授作用。  2、气功锻炼时要求在“入静”的条件下,发挥人的主观意识对生理活动的主导性调节作用;而生物反馈是在回授器的启示下运用心理诱导的方法调整生理功能。   3、气功是在调整机体整体机能的基础上达到某一生理改变来防治多种疾病;而生物反馈具有明显特异性,直接控制某项生理功能的改变。   4、气功锻炼时,要求入静,大脑皮质处于主动性抑制和“松弛状态”;而生物反馈要求患者密切“注意”反馈信号的连续强化,不可能出现气功时的松静指标。此外气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而生物反馈疗法则相对窄小。虽然两者有以上差别,如果将气功和生物反馈疗法结合起来,按传统气功的方法锻炼,并以生物反馈仪器进行诱导和强化,则可加快气功锻炼的进程,提高治疗效果。气功的许多现象,提示人具有控制自身的能力。有些学者认为,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并将其服务于人类,将开创一种新的医学,使医学产生新的变革,并将改变心理学和生理学的面貌,对“精神”和“身体”的概念会有新的理解。

气功与瑜珈术、禅修有何异同

  佛教中虽无相当于本来意义的“气功”,但从现代广义的气功而言,在客观上瑜珈和禅修中都包含有类似气功的内容。
  瑜珈,是梵文YOGA的音译,在佛典中汉语意译为“相应”,指控制自己身心令与某种东西相应(相契合,一致)。瑜珈是古印度各宗教对自我调制以锻炼身心的功夫的统称,佛教亦称其禅定为瑜珈。修禅定者被称为瑜珈行者,或瑜珈师。佛教密宗的修练方法更多以瑜珈命名。在印度,至今仍将各种修练方法统称为瑜珈,不过有了一些变化,有多种精神内涵和锻炼姿势。近年来,由于它具有调节身心的特点,在世界上引起了重视,尢以欧美为甚。

  禅修是指禅定的修习。禅为梵文“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静虑”、“思维修”,指在寂静的心态下思虑。定为梵文三昧(SAMADHI)的意译,指摆脱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禅定合称是对佛教各种瑜珈的通称。需要指出的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功夫也被称为“禅”,有其特殊含义。禅修是佛家的一种修练方法,是指在安静的环境和正常的生活中,放下一切不必要的樊缘和杂念,集中精神,进行不断的修习。

  气功与瑜珈术、禅修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两者都是自我心身锻炼的方法,要求用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结合起来修习,以达到入静状态,使人在精神和智慧上获得多种益处,都能祛病健身,涵养道德,陶冶性情,并把它作为人们认识自身生命运动的新途径。虽然他们之间有很多一致性,但总的看来,气功与瑜珈术、禅修等仍有质的不同。气功研究的目的,在各阶段始终立足于现实人生,以使人类得到现实利益为宗旨。气功锻炼的目的,一般在于健身治病,养生益智,陶冶性情等。佛教徒修习瑜珈术、禅修的目的在于获得大智慧,摆脱烦恼,“了却生死”。至于防病、健身,只不过是修习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同时,二者意守之境即“观”也不同,气功中意守多为有益于健康的某些景,而瑜珈、禅修所意守的都是会有一定宗教性的内容,例如念佛等。在佛教徒看来,一个人为治病健身延年,花费许多时间去练气功,不知佛家止观以了生死,是“拿金条当稻草使”。可见,人们练气功静坐与佛教徒禅修,从外表、方法上看起来无多大区别,但其主观信念却有质的不同。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