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十大长寿杀手

导读: 1.大男子主义。 2.爱吃爆米花。 3.乳房太大。 4.过早退休。 5.忽视牙健康。 6.服用安眠药。 7.看电视太多。 8.爱睡懒觉。 9.长时间乘车或开车。 10.吃红肉太多。

  从古至今,长寿一直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往往因为我们的一些日常坏习惯而让我们折寿,而且自己还浑然不知。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十分正常且无害的事,却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日积月累不断地吞噬着人的预期寿命。下面小编总结了“导致折寿的10大惊人发现”,提醒民众当心日常生活中的“10大长寿杀手”,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1.大男子主义。

美国爱特网报道称,研究发现,性格顽固和坚持大男子主义(比如,一味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等)的男人比性格相对较随和的男人长寿几率低46%。原因是前者更容易选择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而早亡危险会更大。

  2.爱吃爆米花。

美国《探索健康频道》刊登最新研究发现,爆米花的黄油味来自化学物质双乙酰。经常吃爆米花会导致该物质过量摄入,增加严重肺病危险,缩短寿命。

  3.乳房太大。

英国《每日邮报》刊登最新研究发现,乳房太大的女性寿命会缩短5年。原因是体重超标更容易导致关节疼痛、头痛、整形手术、肥胖症和糖尿病危险。

  4.过早退休。

美国“网络医学博士”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与65岁退休的人群相比,55岁退休的人群10年内死亡危险增加89%。研究人员分析指出,两大关键原因是:身体活动量明显减少和生活失去目标。

  5.忽视牙健康。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项新研究发现,不经常用牙线清洁牙齿,不仅增加牙病危险,而且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可能会折寿6年。

  6.服用安眠药。

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服用安眠药的患者比不服用安眠药的患者早亡危险增加4.6倍。

  7.看电视太多。

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医学杂志》刊登一项关于“久坐行为”的新研究发现,长时间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会增加早亡危险。每天看电视2小时会导致折寿1.4年。

  8.爱睡懒觉。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报道,加州大学一项为期6年涉及110万患者的睡眠研究发现,每晚睡眠8小时的人比每晚睡眠6—7个小时的人早亡危险更大。

  9.长时间乘车或开车。

《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上下班长时间乘车或开车会导致多种疾病和健康问题,缩短寿命。长时间乘车或开车导致的压力和久坐最容易导致腰围变粗、血压升高和身体质量指数上升。

  10.吃红肉太多。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新闻网报道,每天摄入至少4盎司(约合114克)红肉或加工肉食,会导致早亡危险增加30%。

日常生活中的十大养生误区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健康误区,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导致最后演变成可怕的后果;尤其是爱美的mm们,为了自己优美的身材,而盲目减肥,最终不仅以失败告终,还严重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以下是常见的十大生活误区,一起来看看吧。

  误区一:蛋黄里面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血脂高不能吃蛋黄。

  胆固醇是生理上非常需要的一种物质。人体里面的胆固醇绝大部分是自己合成的,只有20%是体外摄入的,而胆固醇的摄入不取决于胆固醇本身的量,而是取决于食物中脂肪的含量。蛋黄里面含有的胆固醇是比较多,但是蛋黄里面还有许许多多对人体非常有好处的营养,非凡是卵磷脂。

  误区二:水果是零食,可吃可不吃。

  调查结果表明,50岁年龄左右的吃水果少的人得癌症的死亡率就高。

  误区三:动物油吃多了不好,植物油都是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吃多了对身体没有影响。

  实际上并不如此,植物油的热量和动物油的热量是一样的,你吃进去只要消耗了就会变成自己的脂肪酸。

  误区四:每周一次的大量剧烈运动也对身体有益。

  每周一次的大量剧烈运动是对身体健康不好的。运动要经常,不能忽然一个大幅度剧烈的运动。

揪出了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十大毒物”

 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染色馒头、速冻食品细菌门、牙膏致癌、染发剂引发猝死……滑石粉绝对不能应用于爽身粉等婴儿护肤品里面,除了致癌外,它吸入后还可能导致急性呼吸道压力。

  在澳大利亚也有一位母亲,因为儿子患有“对立违抗性障碍”,对很多化学成分异常敏感。出于对孩子的爱,她悉心研究了我们身边的各种生活用品和食物中的潜在危险,一点一点亲身试验,揪出了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十大毒物”,并写成《真相一——食物及日常用品中隐藏的危险》一书。

  1.漱口水中的酒精。

  漱口水能帮助清洁牙齿和口腔,带来清新口气。但其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原料——酒精,却可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致癌物质的伤害。澳大利亚国家癌症研究所2009年公布的研究报告表明,漱口水的酒精含量为25%或者更高,它与口腔、舌头和咽喉的癌变相关。

  2.面包中的防腐剂。

  面包松软可口,在很多人看来是顿健康早餐。但你知道吗,面包除了含小麦、牛奶和糖以外,还有一种名叫丙酸钙(E282)的防腐剂。这种防腐剂在20多年前被悄悄引入面包中,它是种无色、无味的白色粉末,人们无法通过外观、气味和味道分辨出来。它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点点慢慢积累起来的,研究证明,它与上肠道失调和偏头痛有关,还会导致孩子学习困难和持续性疲劳。

  3.洗护产品中的二乙醇胺(DEA)。

  沐浴露、润肤乳虽然能起到清洁皮肤的作用,却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你的健康。其中含有一种叫二乙醇胺的物质,它被用作溶剂、乳化剂、洗涤剂、保湿剂。加拿大作家莎碧娜·德维塔在2002年出版的《拯救面子:香料塑造无皱纹肌肤》一书中介绍,在护肤乳中,二乙醇胺被用作软化剂,但它会和产品中的硝酸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潜在致癌物——亚硝胺。此外,二乙醇胺还可能刺激皮肤和黏膜。

  4.牙膏中的氟化物。

  市面上的牙膏或多或少都含有氟化物,它能起到预防蛀牙的功效。但氟化物也是一种潜在的“毒药”,即使只摄入极小的量,也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起中毒,且毒性可以日渐累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一项研究发现,氟化反应与美国每年发生的癌症死亡病例相关。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预防科博士王鹏提醒,一定要正确使用含氟牙膏,成人每天别超过3.4毫克,7岁到15岁儿童别超过1.9毫克到2.1毫克,3岁以下的孩子刷牙时容易误吞牙膏,建议暂时不要使用含氟牙膏。

  5.指甲油中的甲醛。

  近年来,街头的美甲店越来越多。对美丽的热衷让很多人忽视了指甲油散发出的刺鼻气味。实际上,这种气味的元凶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避之唯恐不及的甲醛。接触时间长了,会造成眼睛、鼻子、咽喉发炎,咳嗽、哮喘发作,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皮疹、鼻出血、头痛和头晕等。从1987年起,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把甲醛列入了2A级致癌物。美国环境保护局(EPA)也声明,长期高频率使用含甲醛的物质,会有潜在致癌危险。

(中国养生网:http://www.cnys.com/)

  6.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

  时尚(微博)男女不断变换头发的颜色、中老年人为显年轻把花白头发染成黑色,殊不知市场上大多数染发剂中都用了一种化学物质——对苯二胺,它能帮助上色、让发色鲜亮,但也会导致皮肤过敏,甚至致癌。北京武警总医院血液科主任李昕权提醒,如果染发时需要加热,对健康危害更大,因为对苯二胺经加热后,会通过头皮进入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可能会引起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此外,对苯二胺还易诱发皮肤癌、膀胱癌等。染发时,最好在发际旁边的皮肤上涂抹一些润肤露,这样沾上药水后很容易洗掉;如果头发局部花白,没必要全头都染黑,可以只染变白的部位,以减少对头皮的刺激和伤害程度。

  7.湿巾中的丙二醇。

  不管是普通湿纸巾还是婴儿湿巾中,都含有一种常见原料丙二醇,它是一种容易渗透到皮肤中的石油化工溶剂,对身体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会堆积于心脏、肝脏和肾脏中,导致它们畸变和损伤,还会削弱免疫系统。此外,它还会损伤细胞膜,造成皮疹、皮肤干燥、接触性皮炎和皮肤表面损伤。

  8.婴儿护理产品中的发泡剂。

  婴儿用的护理产品,原本应该让人最放心,但事实是,其中也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种在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最常用的发泡剂,氧化后形成十二烷基醚硫酸钠,因其对眼睛刺激性较小,常被用于温和护理产品和婴儿护理用品中。但其氧化过程中会生成一种极其有害的化合物——1,4-二氧六环,它是一种激素干扰素,在越南战争结束后,大量越南军事人员曾因此陷入癌症的痛苦之中。此外,它还是种类雌激素,被认为会增加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机会,并且与精子数量少且呈现病态有重大关联。

  9.彩妆中的滑石粉。

  女性在选购化妆品时,一定要记住,最细微的粉状化妆品,如眼影、胭脂、粉底等,大部分都含有滑石粉。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润滑剂,化学性质类似于石棉,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与卵巢癌和呼吸道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有关。一份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报告表明,使用滑石粉的妇女患上卵巢癌的风险会增加60%。此外,滑石粉绝对不能应用于爽身粉等婴儿护肤品里面,除了致癌外,它吸入后还可能导致急性呼吸道压力。

  10.香水中的甲苯。

  如果你患有哮喘,一定要记住,远离指甲油、发胶、发蜡、香水这些化妆品,因为它们中几乎都含有甲苯,把它当作一种溶剂来使用。研究证明,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的甲苯,可能出现眼睛及上呼吸道明显受刺激的症状,表现为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等。如果长期接触,则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或让女性月经异常、皮肤干燥、皲裂、皮肤炎等。如果你是一个特别迷恋香水的爱好者,很难放弃使用,可以考虑用植物精油来代替。

(中国养生网:http://www.cnys.com/)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