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寒处在那个阶段?寒在皮肤,须刮痧!寒在肌肉,须艾灸!

   俗话说“十病九寒”“百病寒为先”,冬季小雪过后,明显天气急剧变冷,浑身都是冷飕飕的,冰寒之气更是趁虚而入,侵入我们的皮肤、肌肉、关节、肩颈、甚至内脏,许多体寒的女人开始手脚冰凉,许多人开始关节疼痛……祛湿排寒刻不容缓!

  你的寒从何而来?

  1、外部环境生寒

  头顶的寒气:会积累在头顶。如果摸头顶时有软软的海绵感,就是有寒气。

  正面的寒气:主要伤害的是肺经以及胃经。出现打喷嚏、拉肚子。

  背后的寒气:会直接堆积在膀胱经。后背的脂肪就是“寒毒”堆积而来。

  侧面的寒气:大多堆积在大腿处。如果发现大腿有横纹,肉摸上去松软、肥大,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现在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只是一方面,而真正的寒来自于我们内在:

  因生活不规律、熬夜、饮食不注意、喝冷饮、吃冰激凌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有损我们体内阳气。阳虚则寒,寒则淤。

  2、熬出内寒

  晚上十一点前要进入睡眠。

  因为子时阴气盛到极点,阴阳交接班的时间,也是阳气发芽的时候,只在睡眠中才能顺利进行,长熬夜,阴盛则阳虚,阳虚则寒。

  3、吃出内寒

  雪糕、冰棍、冷饮,是多少人的最爱,更有甚者早上起来也是一大杯冰水。

  水果也是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吃,长期吃着吃着,内寒就吃出来了。

  4、穿出内寒

  短裙、露脐装、露背装……够性感,也够冻人。

  露的这几个部位,偏偏是最怕受寒的。

  肩关节、膝关节就不用说了,这人体薄弱之地,最受不得沾风寒受凉。

  更要命的是颈背和腰腹,小腹是元气的中心,腰是肾之府,颈背属于一身阳经之总管,这些地方露着,不受寒才怪呢。

  5、懒生内寒

  动为阳,静为阴,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常运动,气血才能不淤不堵。

  而现代人最缺的就是这个,在家歇着,出门坐车,总不动,气血运行就弱,则寒从内生。

  6、虚生内寒

  内脏一虚,功能与活力下降,内寒就会丛生。

  加之现代人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对身体正能量变本加厉地消耗。

  你的寒在哪个阶段?

  寒在皮肤、肌肉:发汗解表

  1、停留在皮肤、肌肉的寒气,古人称之为“表证”,意思是体表的身体不适。它有两个特点:

  2、主要表现出怕冷,这种冷,不管怎么烤火或者加衣物都不能缓解。

  身体的症状表现,与五脏六腑的寒气,比如痛经、拉肚子、肺寒咳嗽等相比,不易被察觉。

  在《伤寒论》看来,身体会表现出怕冷的情况,主要是卫气被束缚住了。

  卫气是阳气的一部分,它有温煦体表、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旦身体受寒的程度超过了卫气的能力范围,卫气会被寒邪凝滞,不能继续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

  接着,寒邪就会伤害我们的皮肤,如果还没有及时察觉做处理,它会侵入的更深一点,到达肌肉的位置。大家可以自测一下自己属于哪种情况:

  第一个阶段:寒在皮肤

  停留在皮肤、肌肉的寒气,古人称之为“表证”,意思是体表的身体不适。它有两个特点:

  1、怕冷:时不时的会有战栗感,但出了汗,把热气散走会好很多

  2、头痛:头部是“诸阳之会”,全身阳气最旺盛的地方,它暴露在外,是寒气最先侵袭的位置。3

  出汗不畅:身体不易出汗,但心底又很烦热。4

  打喷嚏,流鼻涕:身体抵御外寒的反应5

  手脚冰凉:夏天好点,冬天很厉害——寒气影响身体气血运行

  第二个阶段:寒在肌肉

  1、总觉得背后怕冷,腰酸背痛:寒气与湿气纠缠在一起的表现

  2、肌肉僵直,如抽筋:寒气导致气机收敛3

  赘肉多,尤其是后背:大腿——寒气使气血变成废液4

  节痛,遇寒加剧:寒气导致气血运行受阻

  不管是寒在皮肤,还是在肌肉,解决它们的方式都是“解表散寒”,将寒气透过毛孔发散出去,但深、浅,由于皮肤、肌肉的里、外层次区别,也会有细微的差距。

  第三阶段:寒在五脏六腑

  1、痛经,子宫肌瘤等各种妇科病子宫寒凉,就会气血凝结,阴成形而成肌瘤囊肿等物。

  2、过敏,以及各种皮肤病卫气是阳气的一部分,而寒易伤阳,寒气最容易损伤阳气。

  3、阳虚,尤其是脾阳虚比较典型的特征就是吃点凉的就容易拉肚子。

  4、脏腑各种肿瘤结节阳气不到的地方就是结节。

  寒在皮肤要刮痧,寒在肌肉要艾灸

  寒在皮肤:刮痧、搓揉大椎穴!

  1刮痧,解体表寒气!

  寒气停留在皮肤时,处理方式主要是“解表散寒”。

  推荐刮痧以及搓揉大椎穴,这两种方法直接接触肌肤,作用范围浅,更擅长于调理皮肤上的寒气。刮痧能解体表寒气。疏通体表经络,使毛孔张开,让寒邪排出体外。

  古人称刮痧为“砭法”,是中医六大技法的第一法,能够疏通体表经络,使毛孔张开,让寒邪排出体外。

  关于刮痧的位置,明代医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讲的很清楚,“病在络者表也,先宜在病者背心轻轻向下刮之”,意思是说,邪气在入侵体表时,主要是沿着脊柱,从大椎开始,一直刮到命门的位置。

  这条路线是由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组成。它不止总管一身阳气、能够疏通全身阳气,还是寒气最容易入侵的位置。

  搓揉大椎穴,提振阳气,排表寒!

  日常中还可以搓揉大椎穴。

  用中指按住大椎穴,不断的旋转按揉,或者可以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对称揉捏。

  一直要揉到大椎穴微微发热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会发热,感受到热度之后就会停下,稍微休息一会,再连续按两次。

  注意:这些人不适宜刮痧:

  气虚、血虚,稍微动一下就气喘吁吁,说话有气无力的人不适合常刮痧,否则会引起全身酸痛、腹泻等。因为刮痧的实质就是泻掉实邪之气。

  另外刮痧有活血的作用,孕妇不建议刮痧。

  2、寒在肌肉要艾灸扶阳!

  寒气走到肌肉时,我们选用的方法可以再深入一些,主要是借助药材的药力,慢慢的温暖经络,排出肌肉内的寒气。

  体寒的人,身体会动“吃”热灸。

  《内经》中讲“寒热虚实,火自当之。”寒性体质,或者是要调理因为受到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很适合艾灸。

  

  以寒湿为主的体质,大都适合灸一灸。灸对了可能会出现一些排寒反应,比如,开始咳痰、痰多、痰白;大便变稀、或者拉稀;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冒凉气;艾灸的部位出水等等。

  祛寒,艾灸一般推荐大椎、命门、中脘、神阙、关元。

  如果是给孩子艾灸建议每个穴位5~10分钟,总时长不要超过30分钟。

  3、寒在肺腑要多管齐下!

  艾灸+推腹+泡脚,多管齐下来歼灭这个陈年老寒吧。

  建议上午艾灸:神阙,关元,命门,大椎都是排寒基础穴

  因为上午大自然和人体阳气都升发,借助这个时间艾灸可以事半功倍。

  晚上泡脚:晚上九点泡脚最好

  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睡前推腹:

  腹部是人体6条阴经聚集的部位,阴属寒,寒则凝,腹部也是人体先天易寒凝的部位,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之宫城所在,所有病根,几乎都可在腹部找到源头。将腹部疏通,才能帮助通畅五脏六腑的寒气。

  建议从膻中往下推,推到腹部发热为止,直至将腹部的包块,痛点等瘀阻推掉为止。

  最后再提醒,有体寒问题的灸友,除了可借助刮痧和艾灸很好的排寒,此外,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防寒,少吃寒凉食物,少吹风,还要保护好关键部位:头部、腹部、背部、足部。

百病从寒起!身体这5处受寒太要命!这几条招招都是在救你!

一年当中,寒来暑往,受寒是平常事。尤其是在冬天,很多人更是“要风度不要温度”。

虽然,一时半会冻不出什么问题,但是,当体内的寒气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危害你的健康。

百病寒为先

1、手脚冷

血液流通到身体末梢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冬天衣着过于单薄,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凉。

长此以往,手脚皮肤就可能出现苍白、皲裂、皱纹增多。

而且手脚穴位与心脏、肾脏、脾胃等内腑相连,寒气渗入还容易引发胃寒、脾虚、胸痛、精力下降等症状。

2、脖冷

脖颈皮肤薄,御寒能力差,而且后颈有脊椎,颈侧有非常重要的颈动脉,都是不宜受凉的部位。

尤其是颈动脉受凉容易使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同样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3、腰腹冷

腰腹部虽然有衣物保护,但对寒气非常敏感。

冬天活动少,久坐不动的人群更容易使腰腹僵硬、气血不畅,以致于影响到脾胃健康,诱发腹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4、膝盖冷

膝盖皮肤薄,对温度和疼痛都不甚敏感,即使受凉也很难发觉。

但膝关节承载了人体大多数的活动,很多人都是年轻时不注意保护膝盖,到中年以后往往可能出现膝关节活动不利。

5、肺冷

冬季在户外活动时,会吸入大量冷空气,会刺激咽喉、支气管、肺部,并造成一定损伤。

所以,冬季是哮喘、咳嗽、感冒、咽炎等疾病的高发期。

快看你“寒不寒”

1、看脸色

面色发红多为热,面色发白则为寒。

2、看尿液

尿液发黄则为热,尿液发白则为寒。

3、看痰色

痰液、鼻涕发黄为热,咳痰清稀则为寒。

4、看饮水

口渴喜冷为热,喜饮热水为寒;

5、看冷暖

衣着单薄不觉冷为热,全身发冷则为寒(注意,仅手脚凉是气机不畅,不一定是虚寒)。此外,穿衣热减衣就冷,也为寒。

6、看大便

大便干硬或黏腻,放屁有烧灼感为热,屁少无味且大便清稀为寒。

体寒的人都知道要注意保暖,但是,很多时候,单纯地添加衣物却是无效的。

所以,不妨来学学这些暖身小诀窍,可以让你的身体从内暖到外!

冬季暖身小窍门

1、吃羊肉炖萝卜

羊肉性温,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严寒,驱赶寒气。萝卜有消食化痰的功效,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二者合用,可以起到补益中气、驱寒防病的功效。

2、泡脚

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补气升阳的作用。

3、常备热水袋

久坐的老人或上班族,可在膝盖上放置热水袋,既可以温暖膝盖,也方便随时暖手。

在晚上临睡前,可以将热水袋放置在颈后枕一会,有助于舒缓神经,缓解骨骼僵硬。

不过,热水袋灌水不要过热,以免低温烫伤。

4、常灸三个“暖身穴”

冬季气温较低,有些人体虚怕冷,手脚冰凉,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体温过低,血液流动减慢,那么出现血栓或斑块的几率也会升高。

我们身上有许多暖身穴,艾灸可以帮助让全身都暖起来,快来试试吧~

心俞穴:可暖心

俞是输注的意思,形容身体脏腑之气输注在人体背腰部的特殊穴位。心俞可以调控心气、振奋心阳。心脏搏动能力强,末梢的血液流通就顺畅。

关元、气海:可暖腿

如果体温低、血液通行不畅,下肢特别容易冷。

气海、关元是温经活血方面的老搭档,它俩搭配有益于补气补血,还能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小肠的蠕动。

复溜穴:可暖脚

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位于内踝尖和跟腱 缘之间的中点向上三横指宽的位置,既活血暖身又补益肾脏。

我们在日常泡脚的时候,只要水位没过这个复溜穴,就能有很好的温暖下肢的效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水肿、寒痹、疼痛等。

艾灸起效相关的7个秘密,让你在艾灸时充满信心!你应该明白!

现如今,艾灸的人群越来越壮大,这是好消息。

但人一多,有了对比,很多人就发现,自己和别人的艾灸情况好像不一样。

有人艾灸几次,或者几周,身体就明显好转,疾病肉眼可见的痊愈;

有的人灸上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慢慢地心灰意冷,觉得自己艾灸失败,甚至因此放弃艾灸,半途而废。

这实在让人可惜,艾灸为中医瑰宝,不应该不明不白就放弃了,今天这篇文章,就讲一讲与艾灸起效相关的7个秘密。

艾灸起效,与疾病深浅有关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病从浅中医」,浅层的病容易治,深层的病难治。

艾灸也是如此,由里到外,皮肤,肌肉,筋髓,血液,骨髓,越往里,调理的难度越大。

与病所在部位有关

经络上的病,相对于六腑容易调理,六腑的问题,相对于五脏又要容易一些。

一般经络堵了,艾灸起效就快,有的病看起来很严重,其实只在经络层面上,艾灸一两周可能就好得差不多了。

有些人看起来病好像不严重,其实病邪已经深入五脏六腑,需要的艾灸时间反而更多。

形质改变的病需坚持

什么是形质改变?

比如胃溃疡,肿瘤,囊肿,子宫内膜异位,脏器萎缩老化等等。

艾灸一定要坚持,不能奢望灸几次就能好转,要有长期艾灸的准备。

与病的时间有关

与新生疾病相比,陈年旧疾往往更难调理。

病的时间越长,病邪就越多,蔓延的越深,体内正气相应也越弱,很多慢性疾病就是这样。

长期吃西药控制病情,无法断根,导致病邪在体内深深扎根,艾灸要让病邪从体内出来,必然要花费更多时间。

与个人体质有关

艾灸调理疾病,是要调动人体正气的,体质强健的人,能调动的正气多,容易把病邪驱逐,病好得快。

相反体质弱,正气不足,同样的病会好的更慢,需要坚持艾灸调理,慢慢壮大体内正气,使身体一点点的好转,驱逐病邪。

另外不同人的体质,经络穴位的通畅程度也不一样,艾灸起效时间自然也会发生差异。

与饮食起居相关

艾灸过程中,保持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十分重要。

像寒冷,油腻,辛辣等食物,与艾灸多有冲突,寒冷会消耗阳气,痰湿会阻碍阳气。

还有起居方面,艾灸过程中切忌熬夜、睡懒觉,饮食不规律。

不然就像漏了的水桶,一边装水,一边漏水,见效自然慢。

与艾灸者心态有关

良好的心态,促使经脉畅通,气血顺畅,艾灸的能量容易进入体内,调动正气,赶跑病邪。

做艾灸的人一定要有个好的心态,积极,平和,乐观取得的艾灸效果,肯定要比急躁,失落,焦虑等心态来得快。

各位灸友,不要总是纠结你的病要多久才能好,保持积极的心态,只要正常艾灸,身体的改善就一直在进行,很多时候惊喜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