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异变性正常值是多少

心率变异性的正常参考范围是141加减39毫秒,一般为102-180毫秒。

心率变异性为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指标,是反应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一个指标,反映了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平衡性,是指心脏跳动的次数随着人体活动变化的幅度。通常人体在激动、紧张、运动过后会反射性的引起心脏跳动的次数增加,而休息后心跳的次数会慢慢降低到正常。

心率变异性的正常参考范围是102-180毫秒,如果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一般说明病人容易发生一些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病率也可能升高。心率变异性增高可能会引起心脏的缺血、心肌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比如胸闷、胸痛,此外,还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如心慌、心悸。以上情况均需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治疗。另外,心率变异性异常的患者需要定期做检查。

儿童心率正常值是多少

儿童心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慢的,一般在140次/分以下,具体如下。

儿童由于心率受到新陈代谢以及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影响,因此心率一般比较快,并且与年龄有直接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心率正常范围是静息状态下测得平均心率,若儿童生理活动下,心率可出现适当调整,如哭闹、情绪紧张或焦虑时,心率会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夜间安静睡眠时,心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儿童心率正常值:新生儿期正常心率值为120-140次/分;小于一岁的婴儿为110-130次/分;1-3岁幼儿为100-120次/分;4-7岁儿童为80-110次/分;8-14岁儿童为80-100次/分。大于14岁的儿童心率正常值与成人类似,在60-100次/分。

如果心律快于正常值,且排除生理因素时,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情况,必要时可以做心脏彩超、心电图和甲状腺功能检测等。

心率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叫安静心率,心率没有一个固定值,正常心率范围因人而异,或因年龄,性别,体质等而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心率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心率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心率在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范围是不同的,在出生后7天至一岁的婴幼儿中,正常心率波动在110-150次/分。在1-3岁的幼儿中,正常心率波动在90-130次/分。在6岁至10岁的少年中,正常心率波动在70-110次/分。10岁以上至正常成人心率波动在60-110次/分。但在运动员、睡眠状态、老年人中,心率可低于60次/分,属于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仍可归属于正常范围内。

心律失常的症状

1.心脏房颤

心脏房颤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心率失常的症状。但是心脏房颤其主要的危害主要在于会增加人中风的风险。因为它是会让血液大量的凝滞在心房中会导致中风。

2.早搏

早搏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症状,是一种提早的起源异常的心脏搏动。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较多见,其次为房性,早搏可偶发也可频发,也可形成二联律或三联律。

3.心室颤动

心室可以说是人体整个循环系统的发动机,如果心事会颤动是因为心室的能量不够导致血流几乎停止,这也是心律失常症状里非常严重的一种。

4.心动过速

由于运动、兴奋或发烧所造成的心动过速通常没有大碍,也无需治疗。但"发作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十分危险,甚至会造成心脏骤停,需要引起警惕。心动过速更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5.心跳过慢

一般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心脏跳动如果每分钟次数低于60次,则称为心跳过缓,一般情况下如果人的身体素质比较差,甲状腺不够活跃的老年人都容易心跳过慢。应该植入心脏起搏器来给心脏提供外力。

6.房室传导阻滞

主要是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脉冲信号传导没有办法正常的进行,如果这些信号不能正常的传到心室,就会造成心脏跳动过慢或者是骤停的情况,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律失常症状。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心率正常值范围是多少相关知识,此外还介绍了心律失常的症状,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祝你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青少年心率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青少年心率正常值范围是60~100次/分钟。

因为青少年发育已基本成熟,其心率正常值范围与成年人的心率正常值范围基本无异。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成年人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年纪、饮食、体重不同,心率也会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这种波动是正常现象,不需要进一步处理。

心率低于60次/分钟,叫心动过缓,心率大于100次/分钟,叫心动过速。重体力劳动者、体育爱好者以及体育运动员平时的心率可能在50次/分钟左右。大于100次/分钟的心率一般见于某些疾病等,常见的引起心率快的原因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青少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如心慌、头晕等,建议及时就诊治疗,以免延误诊治。

本文Hash:2c6419376854056ddeee12b1bb24ffc1f378c583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