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伏热是什么意思

中医说的伏热是中医学范畴中的病证名,泛指热邪伏于体内导致人体生病的情况。详细划分为阳热之邪日久、和温病中的伏邪两种。

1、阳热之邪日久:

中医学中指伏阳之甚者,即阳热邪气在患者体内久存,然后暴发。常见的症状以热症为主,有烦热、口渴、饮水量增加、咽干、目赤,甚至可能出现热厥、溢血等并发症。取自于《素问》中的原文:“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成久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瞳翳,化成郁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2、温病伏邪:

即外邪入侵人体,与患者体内既往的热邪相结合,发病猛烈。取自于《温热经纬》中的原文:“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以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

伏热患者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辛凉法,并对症用药治疗。

中医说的阴阳脉什么意思

中医说的阴阳脉一般是指阴脉和阳脉,各种脉象主要反应动脉血管的运行状况,大体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脉搏,二是脉体。脉搏活跃主动,能够反应阳气的情况,被称为阳脉,脉体主要反应血和阴液的状况,被称为阴脉。

人的身体内同时存在阴阳二脉,两者既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在两者的共同主导下,人体就经常出现各种状况,有时候健康,有时候疾病。只有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人体才是最平衡和健康的。

阴脉和阳脉相互制约,如果阴不能制约阳,如果阳气过于强盛,阴气就会不足,阳热之气就会迫近于血脉,血液流动强劲加速,会造成人变的狂热。如果阳脉不能有效的制约阴脉,阴气就会过于强盛,导致阳气不足,五脏六腑的气就会相争,造成不和谐,以至于人身体不适。

使阴阳两脉平衡,筋脉处于舒缓平和的状态,骨髓就会坚定稳固,气血就会变的畅通,人体内外平衡调和,人就会变的健康。

气的意义是什么?传统中医这么说“气”

传统中医中的“气”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中国的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的,气的概念非常完美的融入到中医学的理论中。那么什么是气呢?

传统的中医认为气是一种物质,这是因为前人无法理解气体的存在,如气体的无形,所以以为气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还引出若干“气”的意义,如风,因为他们不知道气体流动形成风。特别被人认识还是气功的发展。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中医理论的发展.许多人开始了科学探究,有一些比如:气是能量说,气是物质流说,气是统一场等等理论,但这些学说都可以不攻自破,没有可以让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问题之所以难于破解是因为中医理论是和传统认识,传统理论纠葛在一起。而我们的中医理论家没有练习气功的经验,我们的气功师也不懂哲学科学理论。

"气"是注意力对身体内部的集中,是神经系统的对人自身肉体存在的感觉。一般来说人的感知主要来源于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但与这些感知系统相反的是,我们身体内部也有感觉系统感知我们自己的状态。比如身体的伤口会让我们会感觉到疼痛,运动量增加我们会感觉到我们的心跳.

可以说身体内部也有感觉系统,可是人多数情况下注意力多数会被外在的感觉系统调用,只有在我们对外界的感觉系统关闭的情况下才能集中于身体内部。

我们的祖先在练功时强调"入静"要"闭关",也就是要隔绝外界的干扰,从而充分的调动自己内部的感觉系统,这也是练习气功的人为什么要闭目、闭耳、甚至打座,就是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觉。

练习过气功的人都了解,当人在入静的状态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某个部位是,该不位会感觉到象被一股温暖的气包围了一样,有时身体内不还会有时感觉的暖流,于是我们认为我们找到了气,其实我们感觉到的是包裹在我们神经系统之外的肉体。

本文Hash:99bb0e8aac269587f26696e34868505a21fc067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