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易发心血管病 把握三点巧防范

导读: 气温骤降防“心”病 “心”脑同治保健康 饮食谨慎巧护“心”

随着冷空气加剧,气温逐渐降低,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心脏变得“脆弱”,尤其是有冠心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讲,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近期,北京东直门医院心内科专家王亚红指出,冬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较高,防治心血管疾病应注意以下几点:

  

气温骤降防“心”病

  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入侵易引发疾病,从中医角度来讲,寒是主收引的,寒气入侵容易导致我们血管的痉挛和收缩,从而使血液的运行不畅,导致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故在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身体的恒温;即使到户外,应用围巾或口罩挡住脸颊。同时提醒有晨练习惯的朋友,切记一大早出门进行晨练,最好在阳光充足时运动;锻炼时避免剧烈体力活动,以防加重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引发心肌梗死、脑溢血等严重的心血管病。

  

“心”脑同治保健康

  专家指出,心和脑是相互关联的,心主神,脑为元神之府。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防治心血管疾病应做到心脑同治,如心血管患者,会伴有脑血管疾病;冠心病人也会伴有脑梗塞,两者是相互的,故需心脑同治。临床上对心脑同治的药物,常选含有维生素E、红花油、冰片等成分的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它可作为二级预防药物,药性温和安全,适合中老年朋友长期服用。同时,因它成分构成中含植物甾醇酯,可对抗体内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起到保护作用。

  

饮食谨慎巧护“心”

  为抵御冬季的风寒,餐桌上则出现各种肉类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这就会增加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故在冬季进补应注意合理搭配,餐桌上除增补肉类食物外,每日水果和蔬菜不可少。在此还要给那些偏爱火锅的人提个醒,餐馆里的火锅配料偏咸,餐后大量饮水很容易使血容量增加,加重高血压。另外,吃涮锅后,血脂在短时间内增加,血液的黏稠度随之增加,可诱发急性脑梗死,故应少选用肥牛、肥羊等,可多选择鱼类、蔬菜等食品。

秋季疾病高发 老年人谨防心血管疾病

  尽管近年来医学水平不断发展,治疗抢救的办法越来越多,仪器越来越先进,但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却依然居高不下。尤其到了秋冬季节,天气突然转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开始逐渐增高。

  秋季发病率升高

  秋天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以前并没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但是怎么会突然有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的出现呢?这是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患病者趋于低龄化

  人们普遍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龄应该在50岁以上,其实不然,刚过三十岁、四十岁左右的也不占少数。这些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现了心绞痛、心脏供血不足、心脏早搏等情况,甚至有严重者出现了动脉硬化。

  据医学专家介绍:“在十几年前,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是近年来,此病已经悄悄盯上了青壮年,成为中青年高发疾病。在门诊人群中35-40岁的人较多。这些老年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导致的不健康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青年人群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负荷重,一直处于疲惫状态,无暇顾及健康,使得身体锻炼越来越少,体质减弱。另一方面,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情绪波动大,往往会引起或者加重心血管疾病。”

  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很多,有充分的医学研究证实,高血脂、血稠、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祸首。高血脂、血稠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过多的脂肪在血管壁上不断沉积,造成血管硬化,管腔狭窄,日久天长便引起高血压、脑血栓、冠心病等。所以说,心脑血管疾病看似发病急,其实却有着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一旦发病,就会显现出‘五高三低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疗费用高,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达标率,并发症多。

  由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病症较多。心脑血管病在发病前,有许多前驱征兆,但由于表现较轻,容易被误认为是身体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这也使得许多患者平时看似非常健康,却突然发病的悲剧不断发生。因此,心脑血管病也被称做“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病早预防

  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并没有症状,因此必须年轻时就开始预防,尽可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避免病情加重:

  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天气转凉时注意防寒,避免呼吸道感染。

  饮食要平衡,多样化,多喝白开水。严禁吸烟,少饮酒。

  平衡心理、保持乐观。少生气,不发火,学会减轻压力与宽松精神。

  适量运动:应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要做到持之以恒。

  生活要规律,保证较好的睡眠。

  30岁以上的人,每年要做心电图检查,定期做血糖、血脂、尿及眼底检查。

  平时注意有无胸闷、憋气、胸前疼痛、心慌、脉搏异常及喉、胸阻塞感等症状,一旦有一过性肢体活动不灵、麻木、不能说话、眩晕、晕厥、头痛、呕吐、昏睡、一眼或双眼失明、复视、走路不稳等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医。

心血管病如何预防 心血管病人如何平安过冬

脑血管疾病防御步骤

一、不暴饮暴食由于胃处于心脏的下面,如果吃得太多,会向上顶住心脏。心脏受到顶压会感到不舒服,影响正常的跳动。特别在血流不顺畅之下,很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二、避免便秘人在用力解便时,会对血管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多活动,多吃蔬菜水果,以避免便秘发生。

三、多吃养心食物心血管病人要保持少盐、少油、少糖、戒烟酒、多蔬果的饮食习惯。医生还建议多吃黑木耳及生莲藕汁,它能有效降低体内坏胆固醇。如果想要强心,可以多吃西红柿、蔓越莓、枸杞等食物。戒除太甜的糯米类或豆类食物,以免心脏“泄气太多”、胃胀,导致心跳不正常及无法呼吸的不舒服感。

四、食补宜“温”不宜“热”不论天气多么寒冷,进行食补一定要记得挑选“温性”的,不要选择太过燥热的药物或食材。当然,过“凉”或“寒”的生食蔬果也不适宜。例如在温性食材中,同时加入温性的人参、黄芪或当归,以及凉性的天门冬、麦门冬、玉竹与百合等。至于熟地黄、何首乌,因为太过燥热,并不适合给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食用。另外,传统中医在预防及治疗中风时,通常会使用温热性质的药材,目的在加强血流循环,避免血流集中往头顶上冲。但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应避免食用补脑的天麻、青藏高原的红景天,以及红花、十全大补汤这几种药,会让血液集中到脑部,反而加重了脑中风发生的危险。

五、足浴或按摩中医素有“足常温、头常凉”的说法,头部保暖温度不用太高,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头昏脑胀。泡脚时要特别注意:水面要超过脚踝以上三寸(四指幅)的“三阴交”穴;水温可以在42℃左右。患有高血压的人,平日可以按压合谷、曲池与太冲穴;动脉硬化者可按外关、手三里、复溜穴。

六、安定神志,避免心情大起大落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引发心绞痛甚至脑中风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血管病人平日应避免情绪大幅波动。现代人的家庭及事业忙碌,形成压力,常常会有急躁、焦虑、惊恐等不良情绪,最易导致血压上升。所以,保持心境平和、胸怀开阔、精神乐观,绝对是心血管病人保养及预防的要点。

注意事项

安定神志,避免心情大起大落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