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泡汤养生 注意时间限制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降低,不少人喜欢去温泉“泡汤”。专家提醒,泡汤也需适度,否则有伤身体。

  进入11月,分布在西安周边的温泉浴场深受游客青睐。一些温泉洗浴的负责人表示,进入秋冬季节后,他们的游客接待量不断攀升。前往温泉“泡汤”的,除了一些年轻人外,大多都是中老年游客。那么冬季泡汤对人体健康到底有没有益处呢?

  冬季天气干燥,多泡汤治疗皮肤干痒,有保湿作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对于神经痛、风湿、皮肤病等也有疗养作用。“但却不宜长时间浸泡,否则会有胸闷、口渴、头晕等现象。”“泡温泉和游泳不一样,长时间浸泡在温泉中,对于男性来说,会导致精子质量下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浸泡温泉时间过长,会对其心脏和肠胃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情况下,泡温泉时,连续浸泡最多20分钟后需休息,一天浸泡不超过80分钟。“应避免空腹、饭后、酒后泡温泉,泡温泉与吃饭时间至少间隔一小时。过烫过酸的温泉不要泡,温度在30~45℃比较适宜。”皮肤过敏者、孕妇、手术过后者、有心脏病、高血压或身体不适者不宜泡温泉。而糖尿病患者则不宜长时间浸泡温泉,因为水温过高可使患者注射的胰岛素吸收加快,长时间身体过热使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很容易出现意外。

冬季养生喝汤最好 注意五个方面煲出靓汤

煲汤前的五个注意事项

一、选材

很多人煲汤是为了强健身体、美容养颜,但煲汤切不可“道听途说”,而需有针对性地从中药材不同功效出发,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辨证选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方能有助于身体健康。那么如何选择适宜的煲汤药材呢?一是辨证选用,即分析、辨别疾病的寒、热、燥、湿等症状,通晓中药的寒、热、温、凉等性质,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选用对症的中药材。在中药的选择上,最好选择经民间认定的地道药材,如淮山、芡实、沙参、玉竹、黄芪、枸杞、百合等。

“多放调料提味儿”是煲汤中的一大误区。调料太多太杂可能会串味儿,影响了汤原有的鲜味,也会影响肉本来的口感。一般来说,一种肉配合2~4种调料就比较完美,比如煲鸡汤时只需放入姜片、月桂叶和花椒即可。

二、炊具

制鲜汤以陈年瓦罐煨煮效果最佳。瓦罐是由不易传热的石英、长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通气性、吸附性好,还具有传热均匀、散热缓慢等特点。煨制鲜汤时,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热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溶出得越多,汤的滋味鲜醇,食品质地越酥烂。

三、加水

水是煲汤的关键,它既是传热的介质,更是食物的溶剂。原则上,煲汤时加水应以浸过所有食材为原则,使用牛、羊肉等食材时,水面一定要超过食材。人们在煲汤时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加水不够,导致中途加水,影响汤的风味。一般情况下,煲汤时的加水量应至少为食材重量的3倍。

如果必须要加水,也应加热水。时间要得当。煲汤虽然需要长时间以慢火熬煮,但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大多数汤品以1~2小时为宜,肉类则以2~3小时最能熬煮出新鲜风味。若使用叶菜类为主材,就更不宜煮太久。

四、火候

煨汤火候的要诀是大火烧沸,小火慢煨。这样可使食物蛋白质浸出物等鲜香物质尽可能地溶解出来,使汤鲜醇味美。只有用小火长时间慢炖,才能使浸出物溶解得更多,既清澈,又浓醇。

有些人总怕汤熬的时间太短不进味儿。其实,如果是煲肉汤,时间以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为最佳,这样既能保证口感,也能保证营养。时间过长会增加汤中嘌呤的含量,进而增加痛风的风险,同时食物中的营养也会慢慢流失。如果是炖骨头汤或猪蹄汤,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也不要超过3个小时。

五、加盐不要早

盐是煲汤时最主要的调料之一。有些人认为早点加盐可以让盐完全“融入”食材和汤中,提高汤的口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盐放太早会使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易溶解,也会使汤色发暗,浓度不够。盐放得晚并不会影响汤的味道,反而还能使肉质保持鲜嫩。所以最好在快出锅时再加盐。

喝汤时间有讲究

“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有一定的道理。吃饭前,先喝汤,等于给胃肠加润滑剂,中途不时喝点汤水,有助食物稀释和搅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同时,吃饭前先喝汤,让胃部分充盈,可减少主食的摄入,避免过多摄入能量。而饭后喝汤,容易引起营养过剩。

让汤更好喝的五个秘诀

汤变鲜:熬汤最好用冷水。如果一开始就往锅里倒热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温,肉的外层蛋白质就会马上凝固,使得里外层蛋白质不能充分地溶解到汤里。

汤变清:要想汤清、不 浊,必须用微火烧,使汤只开锅、不滚腾。因为大滚大开,会使汤里的蛋白质分子凝结成许多白色颗粒,汤汁自然就浑浊不清了。

汤变浓:在没有鲜汤的情况下,要使汤汁变浓,一是在汤汁中勾上薄芡,使汤汁增加稠厚感;其二是加油,令油与汤汁混合成乳浊液。方法是先将油烧热,冲下汤汁,盖严锅盖用旺火烧,不一会儿,汤就变浓了。

汤变淡:只要把面粉或大米缝在小布袋里,放进汤中一起煮,盐分就会被吸收进去,汤自然就变淡了;亦可放入一个洗净的生土豆,煮5分钟,汤也能变淡。

汤变爽:有些油脂过多的原料烧出的汤特别油腻,遇到这种情况,可将少量紫菜置于火上烤一下,然后撒入汤内,可去除油腻。

以上是煲汤的一些方法,在煲汤的时候,不妨使用起来吧。

冬季养生好时节 艾灸应注意哪些事项

  冬季是养生的好时节,很多人会选择艾灸来进行养生。那么冬季艾灸应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冬季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记载,由于其安全性高、能养生保健,因而流传很广,在我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中医认为,灸疗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冬季艾灸应注意哪些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6、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7、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8、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9、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10、防止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冬季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另外,在艾灸期间,一定不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过肌过饱、不要房事,要吃清淡的食物,还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光艾灸不锻炼也是不行的。要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