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关键捂好四部位,捂腹捂头捂背捂下

导读: 捂腹 捂头 捂背 捂下

  早春,温差幅度较大,气候变幻无常,有时早晨旭日东升,中午阳光暴晒,但到傍晚就可能寒流突至,冷气逼人。所以春季要注意春捂。民谚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适当捂一捂,对身体大有裨益。那么,“春不忙减衣”,究竟该怎样“捂”呢?春捂要捂好四个关键部位,这样才能防病保健康,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捂腹

  腹为阴中之阴,胃肠病患者和患有妇科病的女士要加强保暖,除了穿件背心外,最好不要穿开衫或将上衣扣子随意解开,睡觉时要注意盖好腹部。

  捂头

  头为诸阳之会,最易散热,使热量丢失,因而对于一些体弱多病的老人来讲,戴顶适宜的帽子会起到如同暖瓶瓶塞一样的保温作用。

  捂背

  背为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兼之与心肺相邻,故其保暖显得格外重要。春天减衣时,莫忘留件适宜的背心,特别是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

  捂下

  由于寒多自下而生,《千金要方》曾提出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颇受后世医家推崇。遗憾的是,不少青年女性在阴寒尚未退尽之时,过早穿起了各式各样的裙装或短裤,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要风度,不要温度”,为追求美而不顾健康的做法极不可取。同时,老人和儿童体质较弱,更不可急于脱去保暖下装,应注意穿好具有保暖性能的鞋袜。

  此外,鉴于春季风气主令,气候变化较大,人体自身调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限,故在着装上就有更多的讲究。一般而言,春季对人体的穿着有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宽松舒展,以顺应阳气升发之势;二是柔软保暖,以防阴寒之邪侵袭;三是衣服增减有序,不违阴阳寒热变幻之规律。

春季养生捂好四部位 小孩不宜捂太实

  春季养生小常识有哪些?由冬季转入初春,咋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这个时候要注意“春捂”。所谓春捂,就是要对身体比较脆弱的部位进行保护,不要过分暴露,以免入风寒引起疾病。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春季养生应该捂好哪些部位,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春捂”有其科学道理

  “春捂秋冻”是一句民间谚语,意思是春天气温刚转暖,不要急着脱掉厚衣服,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老年人还好,最常见的就是年轻人迫不及待减衣服,又是短裙丝袜,又是短袖凉鞋,好像夏天已经来了。猛脱衣又不及时加衣,自然感冒着凉、头痛发热都来了。”专家说,冬天人们穿衣多,把自己裹得很严实,使身体的散热保持在一个恒定状态,对维持抵抗力是极有帮助的。

  但到了春天,天气还没有完全热起来,就忙着换上单薄的衣服,身体散热加快,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身体壮的人或许能耐受一时,体质弱的包括老人、女性和有慢性病的人,吹点风可能就会着凉。所以,春天绝对不要以一天的最高气温来选择当天的衣着,应适当保暖,尤其在早晚和室内照射不到阳光的地方,最好多穿一件外套。

  “春捂”重点捂哪里?

  专家说,“春捂”有几个重点所在:

 

 1、颈部 

在脖子后面有个穴位叫“大椎穴”,几乎所有的阳经都要从大椎穴经过,在此汇聚。如果大椎穴受寒,会导致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同时不利于脑部供血,所以早晚气温低时穿高领衣服或者围围巾。遇上倒春寒的天气,体弱者出门最好戴顶帽子,避免头部着凉。

  2、背部 

中医认为背部是“督脉所过”,属阳,背部着凉则阳气受损。因此,注意背部保暖也是很重要的。专家建议,在单衣上套件毛背心是比较合适的做法,如果还怕热,穿件风衣也不错。

  3、腹部 

腹部着凉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胃口不好甚至呕吐等,女性还可能因此发作痛经,一定要严加防范。杨小红说,潮汕的孩子常年穿着个小肚兜,无论怎么脱衣都不怕肚子凉到,是家长们可以借鉴的好经验。成人则要注意睡觉盖好被子,洗澡后及时穿衣,别一时贪凉快把肚子袒露在外,到头来腹部受凉致病就后悔莫及了。

  

4、腰部以下的部位 

中医认为,寒多自下而起,因为距离心脏远,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此要注意下身的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对那些喜欢穿超短裙、丝袜的女性,这一点最应该注意。有些人喜欢在家光着脚走路,但即使有木地板和地毯,室内的寒气依然会由脚而入肺腑。所以没到夏天都应该穿袜子,体质差的人还需要穿上毛拖鞋护脚。

  小孩不宜捂太实

  春天该“捂”,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减衣服,其中的“度”要靠自己把握,切忌“别人怎样我也要怎样”。像有的孩子抵抗力弱,老是感冒,稍微捂一捂是对的。可大部分健康的孩子阳气很旺盛,反倒不宜捂得太厉害,以免出一身汗后更容易着凉。

  专家说,她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以前把小孩放在摇篮里睡,周围被褥都塞得满满的,可能是热得难受,每天晚上孩子都不停地哭,早上一看整个背都湿透了。我刚开始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大概有好几个月,才慢慢醒悟是捂得太厉害了。再后来把小孩放床上睡,地方大,裹得也不严实,就能睡沉了。”

  专家指出,不少家长总是不知道孩子该穿衣还是该减衣,其实衡量穿得够不够,应以不出汗为度,同时又保持手脚暖和。

春季谨防“倒春寒” 春捂重点关注三个部位

  现在虽然已进入春天,但气温变化大。在一些地区,“倒春寒”仍不时“回袭”。专家建议,早春应适当“春捂”,尤其是体弱老人、女性和慢性病患者,谨防“寒邪”伤身。那么“春捂”主要捂哪些地方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1.颈部

  在脖子后面有个穴位叫“大椎穴”,几乎所有的阳经都要从大椎穴经过,在此汇聚。如果大椎穴受寒,会导致人体阳气被阻遏,不利于气血运行,更不利于脑部供血,所以早晚气温低时要穿高领衣服或者围围巾。遇上倒春寒的天气,体弱者出门最好戴顶帽子,避免头部着凉。

  2.背部

  中医认为背部是“督脉所过”,属阳,背部着凉则阳气受损。因此,注意背部保暖也是很重要的。专家建议,在单衣上套件毛背心是比较合适的做法,如果还怕热,穿件风衣也不错。

  3.下腰部

  下腰部指的是腰部以下的部位。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寒多自下而起,因为距离心脏远,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此要注意下身的保暖,促进血液循环。有些人喜欢在家光着脚,但即使有木地板和地毯,室内的寒气依然会由脚而入肺腑。所以,未到夏天应尽量穿袜子,体弱者最好穿上毛拖鞋护脚。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