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春捂的技巧有哪些,怎么捂才能养生

导读: 气温起伏春捂秋冻有讲究 春捂秋冻到底“捂”多久 怎样判断是否“捂” 每个人都要“捂”吗 别“捂”过了头 爱美女人别过早换装 春捂最佳穿衣原则 身体哪些部位最该“捂” 1、手腕 2、腰眼 3、肚脐 4、小腿

  我们都听说过“春捂”的养生常识,做好春季的保暖对身心健康都十分有益,春季时节如果过早的脱下棉服那么很可能会惹上疾病的威胁,那么春捂有哪些技巧呢?怎么捂才能防病?怎么捂才能养生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气温起伏春捂秋冻有讲究

  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春捂秋冻到底“捂”多久

  春捂秋冻,“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怎样判断是否“捂”

  “捂”的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

  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其次凭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最后还要注意昼夜温差。这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每个人都要“捂”吗

  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捂”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

  别“捂”过了头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另外,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爱美女人别过早换装

  肩周炎、膝骨关节病是女性高发的疾病,分析原因与穿着也有很大关系。很多爱美的女性在气温回暖之后,早早地脱下棉衣。这些行为为此后肩周炎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年轻时不注意保暖,空调房间穿超短裙、无袖的衣服,肩关节、膝关节不能有效保暖,年龄大了之后就会出现骨关节病。

  女属阴,男属阳,一般在50岁以前,男性相对怕热,女性相对怕冷。更年期之后女性也可能出现阴虚火旺的现象。所以爱美女性要注意保暖,避免上了年纪以后,肩周炎、膝骨关节病发生。

  春捂最佳穿衣原则

  “上薄下厚”是春捂最佳的穿衣原则。这是因为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升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状。因此初春时节,人们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即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身体哪些部位最该“捂”

  “春捂秋冻”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部分。那么,春捂最应该“捂”哪些重要部位呢?

  1、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2、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常出现腰酸软、怕冷、尿频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肾俞穴位置: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3、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另外,还可在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有助于胃肠保暖。

  4、小腿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位置: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位置: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春捂的一些技巧,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春捂”怎么捂,初春穿衣有技巧

春天如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早晨还寒冷如冬,中午就暖和的可以穿单衣。由于天气转换较快,身体适应能力很难更上,如果这时候不懂得春捂,就很容易生病。因此早春时节,不要着急脱去保暖的衣物,适当的捂一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需要,也是为了预防疾病。那春捂应该怎么捂,下面中华养生网告诉大家“春捂原则”,帮助市民在换季期间谨防感冒!

一、春捂要捂对温度

1、如果温度高于15℃,就可以适当脱掉一些衣服,但如果温度低于15℃,还是先让厚衣服多陪伴几天吧。如果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1~2周,就可以解除“春捂”。

2、如果昼夜温差超过7~10℃,保暖还是很有必要的。

3、一般来说,天气的回暖至少需要10~15天,体热的人如果“捂”了后身体容易出汗,就可以少捂几天;老人和一些体质偏寒的人,“捂”着没有身体冒汗、咽喉发干,可以多捂几天。

二、春捂要捂对地方

1、腿脚暖——秋裤不可脱,鞋子可以选择宽松的运动鞋、软皮的皮鞋;袜子最好是纯棉吸汗透气的,汗湿了袜子要及时更换,不然寒从脚下起。不可过早的穿单裤、丝袜、单鞋;每晚热水泡脚。腿脚特别怕冷的人,要多用双手从大腿根部按摩至足踝,再从足踝按摩回大腿根部,可疏通腿上的六根经络,温暖全身。

2、头颈暖——头部最易散热,尤其是老人、头发稀少的人,可以戴一顶棉布的薄帽子;脖子围上丝巾,或穿高领的衣服,有慢性支气管炎、颈椎病的人更要注意;

3、背暖——后背属阳,有统管阳气的督脉、膀胱经等,背部暖和,才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这时候马甲、背心最实用了,热了脱,冷了穿。

三、春捂要捂对年龄

体质虚弱的老人、小孩,春捂要根据气温来决定。年纪小的宝宝,代谢快、活动量大,要灵活增减衣物:

1、外出游玩时,最好穿防风轻薄的衣服;

2、中午气温高的时候,可以少穿一件;

3、在阳光下活动,要及时脱衣,并用上隔汗巾,活动停止后擦干汗,取下隔汗巾。

4、回到阴凉的室内,要加穿一件衣服,用手摸摸宝宝的后脖子,干燥温暖就是刚好合适,不冷不热。如果后脖子凉,还需要加衣,后脖子湿热,就是穿多了。

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日夜温差大于8℃时要春捂,而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但要注意的是,冷空气过去后,气温逐渐回升了,也别急着减衣,至少再捂7天,体质虚弱或高龄老人则应捂14天再减衣。

四、春捂要穿对衣服

春捂不仅是不要过早脱衣,同时穿衣也不能过紧。春天是一个舒张开放的季节,应该让人无拘无束,穿紧身的衣,阻碍了气血的流动,容易把阳气郁住,身体会更冷。所以,穿保暖性好又柔软透气宽松的衣服最好,暖和,皮肤也不容易干燥瘙痒。

春天乍暖还寒,气温一升一降,变化无常。掌握正确的春捂方式,能帮助你把疾病挡在外面,也是不错的养生之法,你的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

汤要怎么喝才养生,晚上不易喝的汤有哪些

晚上喝这些养生汤 毒死你

有人说光喝汤不吃饭能减肥,所以很多人选择在下班以后的晚餐,用一锅热气腾腾的美味鲜汤犒劳自己,但专家建议晚餐应适当吃得清淡些,有些汤不宜晚上喝。

肉类煲汤较油、热量高,不适合晚上食用,选在上午或中午吃比较好。

排骨汤抗衰老

骨汤中的特殊养分以及胶原蛋白可促进微循环,50-59岁这10年是人体微循环由盛到衰的转折期,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头汤可收到药物难以达到的功效。

鸡汤抗感

鸡汤,特别是母鸡汤中的特殊养分,可加快咽喉部及支气管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黏液分泌,及时清除呼吸道病毒,缓解咳嗽、咽干、喉痛等症状。煲制鸡汤时,里面可以放一些海带、香菇等。

鱼汤防哮喘

鱼汤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它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治疗肺呼吸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对儿童哮喘病最为有效。

Tips:

1.煲汤时间不要过长

专家提醒说,长时间加热能破坏煲类菜肴中的维生素;加热1~1.5小时,即可获得比较理想的营养峰值,此时的能耗和营养价值比例较佳。

2.牛肉汤中放番茄

煲牛肉汤时,放一两个番茄,可以增加汤中番茄红素的含量,而且果酸能嫩化牛肉纤维,使肉质更鲜美。

3.猪蹄汤不宜常吃

由于其中的胶原蛋白不能完全利于吸收,会给胃肠消化系统带来麻烦,即使要吃,也要与青菜、莲藕放在一起煮。

掌握食物四性煲出健康好汤

中国传统的养生讲究药食同源,有很多食物就是药物,科学有效的食用可起到治疗的作用。食物与药物并无明确的分界,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中,人人都能煲出营养好汤,赢得一生健康。

食物的四性俗称四气,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为食物的五味。中药理论认为,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酸味。我们对五味稍加了解,就能使煲出的汤配比更合理、更科学,取得药食兼备之功效。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且不说汤的食疗作用,单是汤本身就为很多不吃早餐的人带来福音。

很多人有不吃早餐的坏习惯,空着肚子工作半天,中午再多吃。这样对身体很不好。利用早上短暂的时间,选些冬瓜、胡萝卜、豆腐、土豆等食材,煲个简单的清晨养胃汤,可以让一整天的工作更有动力。同时,早上为孩子准备一碗热汤,再吃些面包等主食,使早餐变得简单而有营养。

或者选择一些速冲的汤品,比如吉豆粉丝汤,它有虾仁冬瓜、意式番茄、盐味低卡等多种口味,只需热水冲调3分钟即可食用。采用国际先进的FD料包技术,保留虾仁、冬瓜等食材的原汁原味,美味健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从而为学习和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不管是上班族,还是上学族,切记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一杯汤,精神一整天。

如何让煲出的汤更鲜美?

历来饮食养生中,就有汤为先的说法,汤能容纳百味营养精华。坊间就流传着的“民以食为天,食以汤为先”,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写道:汤即羹之别名也,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下。那么如何让煲出的汤更鲜美呢?

一是选料要新鲜,购买鸡肉、鸭肉、猪瘦肉、猪肘子、猪骨、火腿、板鸭、鱼类等做汤原料时,应注意必须新鲜、异味小、血污少。

二是煲肉类汤应先以冷水浸泡后氽烫,就是将肉类原料冷水下 ,煮沸焯一下,可有效减少嘌呤含量。汤中溶解食材中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维生素的同时,也会溶出脂肪、胆固醇和嘌呤等。特别是长时间熬制的“老火靓汤”,嘌呤含量更高。如果长期大量喝这样的汤,容易导致高尿酸,甚至痛风。

三是煲汤时加水应以没过食材为原则,火候大小是关键,待沸腾后,细火慢炖,但也不宜过久,大多数汤品以1-2小时为宜,蔬菜类为主的汤,就更不宜煮太久。出锅前放入盐,要淡,少放盐,过早放盐会影响汤的鲜味。

汤是一种最好的进补方式,汤可以让食材的营养疗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但补要合时也要适量。

冰糖银耳汤

原料:银耳5克,冰糖150克,樱桃数个。

做法:
1.将银耳水泡2小时后,摘洗干净备用。

2.锅内放入适量的清水,煮沸,放入银耳,再改文火,加入冰糖,40分钟后,放入洗干净的樱桃,装入器皿中,冷却。然后装入冰箱中冷冻1.5小时即成,随取随饮、美味爽口。

冰糖银耳汤

功效:具有强精、补肾、润肺、生津、止咳、降火(清热)、润肠、养胃、补气、和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之功。适于老弱妇孺、病后体虚,对高血压、血管硬化者尤为适宜。还可抑制恶性肿瘤,还可嫩肤美容。

茄子炖鸡汤

原料:带骨稚鸡肉250克,茄子2个(约150克),熟菜油50毫升,酱油30毫升,精盐2克,料酒15毫升,汤500毫升,葱末2克,姜末2克,味精3克,醋少许。

做法:
1.将鸡肉洗净,斩成

3.5厘米见方的块;茄子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

2.锅置火上烧热,加入熟菜油,烧至六成热,下葱末、姜末炝锅,再下入鸡块煸炒透,添入酱油、料酒再炒片刻,然后加入汤烧开,放入茄子,并用精盐、味精调好口味,移小火炖至鸡块、茄子酥烂入味时,酒醋出锅即成。

功效:此汤鸡烂茄嫩,汤汁味浓,醇香可口。夏日食用有清热、活血、止痛等功效,对肠热下血、热毒疮痈等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冬瓜海带汤

原料:棒骨、扇骨、冬瓜、水发海带。

调味料:料酒、葱、姜、醋、鸡精、盐适量、香菜适量。

做法:

1.棒骨和扇骨洗净,棒骨从中间敲断(买时请人处理好)。

2.锅内添加没过骨头的凉水,慢火烧开。

3.烧开后,添加几滴醋,然后仔细撇净表面的浮沫和油脂。

4.连汤带骨头倒入高压锅内,添加料酒和葱姜,开锅后,中火压8分钟。

5.锅内气体自然排净后,倒入煮锅,添加冬瓜块,盖盖大火烧开,中火烧十分钟。

6.加入水发好的海带,加适量盐,盖盖煮开后,中火烧10分钟。

7.加适量鸡精和香菜出锅即可。

功效:冬瓜有非常好的嫩肤效果,排骨补钙效果也是不错的。

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养生才能事半功倍,不要认为食物多吃少吃、什么时候吃对健康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当心哦,或许就是你的大意才导致健康“惨”。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