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之道 常按摩这些穴位少生病

导读: 秋季是经络养生的好时机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健脾益胃 1、中脘穴 2、足三里穴 3、太白穴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除燥降火 、内庭穴 2、合谷穴 3、太冲穴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清肝明目 1、大敦穴 2、肝俞穴 3、太溪穴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缓解秋燥感冒 1、风池穴 2、列缺穴 3、迎香穴

  秋季,阳气闭藏,是经络养生的好时机。经络通才能血气旺盛,那么秋季经络养生应该怎么做?大家平时不妨多按摩以下这些穴位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让你秋季少生病,做法也很简单,不妨试试!

  秋季是经络养生的好时机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健康的灵魂、生命之根本,是调理气血、脏腑的“总开关”,是启动身体自愈潜能的“遥控器”。几千年的《内经》即指出:“经脉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保持经络畅通是“保鲜”、“保健”的主要手段。

  据了解,人体经络实际上包括点、线、面三个部分。所谓点,除了360多个经穴之外,还有很多奇穴,另有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等,正所谓“人身寸寸皆是穴”;至于线,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各种纵横交错和深浅密布的循行径路;而面,从肢体的皮肉筋骨到脏腑组织,都有一定的分布和特殊的联系。

  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秋季天高风动,地气清肃,宜经络养生,它可以有效地防治疾病,亮肤养颜。祖国医学认为,在秋冬季,人体气血趋向于里,阳气闭藏,不似春夏季气血走表、阳气易于发泄。故在秋冬季,是调补阴阳气血、畅通经络的大好时机,往往事半功倍。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健脾益胃

  人们在秋天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如口鼻、唇舌、皮肤干燥,毛发枯槁,舌红无苔或少苔等,这都是因津液不足。津液的生成源于摄入的食物,脾胃之气健旺,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会导致津液不足。按摩中脘、足三里和太白这3个穴位,可以健脾益胃,有助于津液生成。

  1、中脘穴

  位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用掌根按揉中,每日一次,每次100-300次,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2、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位于小腿的外侧,膝盖骨斜下方。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50-1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3、太白穴

  太白穴是调理脾功能的主要穴位,治疗范围较广,对脾虚有关的病证,均有一定治疗作用。该穴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交界处。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100-3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除燥降火

  入秋以后,早晚温差大,天干气燥,人们很容易上火。上火的病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肺热,有的是胃热。原因不同,那就要区别对待了。有三个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作用。

  1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你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

  操作方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2、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我们平常说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操作方法: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3、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操作方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清肝明目

  1、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操作方法:按摩大敦穴一般采用指压法。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呼气,秋冬季起床容易赖床的女性朋友不妨在暖暖的被窝里重复按上几次。

  2、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操作方法: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操作方法:当然在肾经的流注时间,即下午17~19点时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时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胀的感觉之外,还要有麻麻的感觉。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缓解秋燥感冒

  秋燥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并与当令之燥气结合所致的外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咽口唇干燥、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少痰、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此种感冒治法以祛风解表宣肺为主,按摩风池、列缺、迎香这三个穴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

  1、风池穴

  风池穴为少阳、阳维之会,阳维主一身之表,因受风邪所致的疾病,皆为本穴主治范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凹陷中,约与耳垂齐平。

  操作方法:用力旋转按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日1~2次,每次100下,有祛风解表之功。

  2、列缺穴

  列缺为肺经络穴,肺主皮毛,外邪侵袭,首先犯肺。按摩列缺穴可治疗干咳少痰、头痛、恶寒、发热等症,有宣肺止咳平喘、利肺化痰之功。列缺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可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处即为列缺。

  操作方法:一手拇指按于另一手的列缺穴,轻轻摩擦,以发热为度。每日2~3次。

  3、迎香穴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鼻,迎香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腧穴,位于鼻旁,根据本穴位置及与其他经的关系,有宣利鼻窍之功。可治疗鼻咽干燥、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本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屈拇指,用拇指的指间关节按压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鼻酸流泪,效果更佳。每日2~3次。

每天按摩这些穴位少病有养生

  经常做穴位按摩,不仅可以放松身体,还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疾病,以至于不用费事去医院,可以说穴位按摩是一件方便、经济又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穴位在哪里。今天小编就一一讲解人体的穴位,空闲的时候就按一按、揉一揉,让健康伴你一生。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膏肓

: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定喘

: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颈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可用拇指端按揉。

  云门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胸前正中线6寸。用中指端按揉。

  足三里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操作:用拇指端按揉。

  胃俞

: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上脘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操作:揉摩上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摩。

  中脘

: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操作:揉摩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摩。

  天枢

:脐左右两旁各2寸。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

  关元

: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于脐下3寸。操作:揉摩关元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摩。

  气海

: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于脐下1.5寸。操作:揉摩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摩。

  大肠俞

: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期门

:乳头下方的第6肋间。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而揉之。

  章门

:在第11浮肋游离端下取穴。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而揉之。

  肾俞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三阴交

:在足内踝上3寸处,胫骨后缘。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而揉之。

  命门

: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与肚脐水平相对。操作:用拇指端按揉。

  八髎穴

:在第1、2、3、4骶后孔中,分别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8个穴位,合称八髎。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而揉之,或整体搓擦至热。

  太溪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太冲

:在足背侧,于第1、2跖骨间隙后方的凹陷处。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神门

: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内关

: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可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膻中

:两乳头连线之中点。操作:分揉法和推法,用中指端按揉,用拇指指腹推。

  百会

: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处。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按揉。

  风池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而揉之。

  脾俞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膈俞

: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用拇指端在穴上按揉。

  大椎

: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操作: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与食、中、无名等指作对称用力,捏挤大椎。

秋季养生之道 按摩三穴位驱寒补肾

  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特别容易寒气入体,这个时候要注意防寒,按摩3个穴位能驱寒益气补肾,可以通过对身体穴位的按摩来治疗一些常见疾病,而且不用花钱就可治病强身,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下面就来看看都有哪些穴位吧。

  神阙穴:

在肚脐中,脐乃“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是“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可鼓舞一身之阳气,具有温通阳气、散寒通络的作用。操作方法:两手相叠,掌心对准并贴在神阙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命门穴: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命门。命门之火衰微,则寒邪易侵袭人体,出现畏寒、关节疼痛等症状,因此,此穴为壮阳补肾散寒的常用穴位。操作方法:擦法(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治疗,以透热为度,每日1~2次。

  关元穴:

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它是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并且能大补元阳,故名关元。关元穴具有温肾、散寒、益气的作用,是治疗真阳不足、肾阳虚衰、寒凝血结、阴寒内积的常用穴位。操作方法:擦法,以透热为度,每日1~2次。

  每个人都不希望疾病找上自己。可是由于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总是给疾病入侵的机会。所以日常一定要注重养生保健,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