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有哪些核心要领 悟拳贵在找感觉

  练拳重在找感觉练拳贵在悟拳。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

  打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有了内在感觉,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缺少内在感觉,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那么,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由于感觉是个性化的产物,千差万别难以表述,但这并不是说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无规律可循,笔者选出了以下九种感觉,与拳友们切磋。

  一、“骨升肉降”的感觉“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练习太极拳强身健体延年益 太极拳动作要领有哪些

  现在很多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那么练习太极拳有什么好处呢?老年人常练习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那么初学者如何正确的练习,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练习吧。

  动作要领:

  一、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放松不等于松懈,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的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动作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太极要求上体正直、安舒,不要前俯后仰或左右偏钭,两臂该圆的就要圆满,腿该屈的就必须屈到所要求的程度。

  二、虚实分清、重心稳定:

初步了解太极拳的姿势动作要领后、就要进一步请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问题,一个姿势到一个姿势牵扯到姿势的连接、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处处贯穿着步法的穿换和重心的转移,由实到虚,由虚到实,即要分明,又要连贯不断。

  三、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上下相随,就是下肢和上肢的动作要协调一致,不要下肢的动作完成了,上肢的动作还没有完成,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知道要以腰部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完成动作,但做起来往往不能密切配合,所以先通过单式练习,以求四肢的协调,然后再通过全部动作的连贯练习,逐渐达到全身的协调和完整,从而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均衡的锻练和发展。

  四、呼吸自然:

太极拳要求呼吸自然。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呼吸急促,初学时该呼就呼,该吸就吸,呼吸和动作不要相互约束,待动作熟练之后,再根据个人锻练体会和程度,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与动作自然配合。

  五、瘦臀动作心得

:练拳时要求垂臀或敛臀,这是为避免臀的突出破坏身体的自然形态,在松腰正脊的要求下,臀部要有意识的收敛,以维持躯干的正直。

  太极拳动作均要求有开胯和合胯的变化,经常锻炼,有利消除下腹部的脂肪,增加下腹部及腹股沟附近的肌肉力量。促进肠胃蠕动,消耗脂肪,排除糟粕,除去赘肉,增加肌力,起到减肥之效,实为老年人减肥最好的有氧运动!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太极拳的影响有哪些

一、推广太极拳的意义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可以说是更高层次上的体育项目。而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优秀拳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支奇葩。太极拳不但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在当代社会中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

经常习练太极拳,除了对防身、健身极有好处外,同时还可使人心沉丹田、心胸开阔,阴阳平衡。对于怒发冲冠、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较之其它体育项目有独到良好的调整作用。因此,在开展太极拳运动,对大众,尤其是对中、老年爱好者的身、心健康十分必要。

二、太极拳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人格形成

青少年正是人格、品格的形成阶段。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对青少年进行学习、生活,以及将来适应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青少年中,有20~35%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具体表现在缺少责任感,不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的天数偏少,缺少正常的交往能力,不会谦让、和解,更不会欣赏他人长处等。缺乏不怕困难,乐观向上,与人为善的独立的个性;更不具备以责任为核心,乐观、有效地支配行动的能力。所以推广太极拳运动,不但达到了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对青少年健康心理及形成完美的人格,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太极拳对中、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老年是广大的、对生活经验和经历的人群。对体育、锻炼及太极拳运动都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有点太极拳基础的中老年朋友,在演练时特别要强调用意不用力,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在练习过程中,每一动都要接受意识的支配,连绵不断,这就要求注意力集中。由于动作柔和缓慢,不但在一起、一迄的动静点上,受着意识的支配,即在由动而静和由静而动的任何过程中也处处接受意识的引导,想停则随处可停,把技击功夫提高到“神明”阶段。也就是利用精神力量(即心理作用)来影响肉体上的种种锻炼。

太极拳的“十三势行功心解”里,一开始就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持重之虞……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这里的“精神能提得起”就是“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灵”和“趣”也同样是心理能力心理能力训练的问题。太极拳的演练就能够逐步完善“精神能提得起”达到“灵”和“趣”的能力方面提高。

其实,在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里,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用力,而且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人的意识通过神经中枢起着支配作用,那是不可能完成任何一个动作的。各项武术虽然都是以技击动作为主,但是在要求上有刚、柔、快、慢和其它不同的特点,所以在练习时,还要根据各人的不同要求,用意识去想像每一个动作的技击作用。可见练习各项武术都需要“用意”,并不是只有太极拳才重视这个法则。

那么,太极拳为什么特别要强调“用意不用力”这个特点呢?这是因为太极拳的用力与其它武术的用力有所不同,所以在“用意”上也显得格外重要了。从动作与意识的结合来说,太极拳的动作是一种柔软、轻松的慢动作,与刚劲有力的快动作不同。两种动作在要求上,有一刚、一柔和一快、一慢的区别。那么在练习时,虽然以同样的技击动作为对象,但是所作的想象,为了符合动作的要求,就不可能采取同样的内容:一则以动作刚快为主,从抢攻去想象它的技击作用;一则以动作柔缓为主,从先化后打去想象它的技击作用。

太极拳的 动作,对接受意识的支配来说是贯穿始终的。太极拳由于动作柔和缓慢,不仅要求在一起一迄的动静点上受着意识的支配,而在由动而静和由静而动的任何一个过程中,也处处接受意识的引导,想停则随处可停,想进则随处可进。这种练法,教人在运动中不断的想象,把技击功夫提高到“神明”阶段,换句话说,锻炼太极拳过程就是意识的锻炼过程,最终达到陶冶性情的作用。

四、太极拳的日常练习

在提倡和推广太极拳活动中,教者一定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者一定要遵守量力而行的原则。都要注意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当地条件,以及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努力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水平,并尽量培养和形成独立练习的习惯和自学、自悟的能力。天天坚持,常常体会,终究会获得中华武术的精髓,使之终生受益。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