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养生注意“五防” 防湿邪防秋乏防腹泻

导读: 夏末秋初养生注意“五防” 一、防湿邪 二、防暑降温 三、防秋燥 四、防秋乏 五、防腹泻

  现在正值夏末秋初,换季时节更要注意保健,因为换季时节,气温变化大,夏季的暑气还未完全散去,所以这个时候要注意还要防暑防湿,防秋燥也是必不可少。那么你知道夏末秋初如何养生呢?根据夏末秋初的气候特点,这时养生要注意“五防”:防湿邪、防暑降温、防秋燥、防秋乏、防腹泻!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夏末秋初养生注意“五防”

  一、防湿邪

  初秋天气仍热,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加主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助湿邪,损伤脾阳。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埋下病根。

  入秋之后不宜立即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以淡补为主。所谓淡补,是指补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例如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增强身体抵抗力。与肉类相比,一些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润燥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还提倡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专家认为,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因为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由于天气炎热,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午睡可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让大脑和身体各个系统都得到放松与休息。

  在所有的排水方法中,运动出汗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一种。夏秋之交,从事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进而防止内生湿邪的产生。同时,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还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让身体感觉更加轻盈。专家发现,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晚间相对凉爽时进行,以散步、快走、慢跑、各种球类、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为宜。

  二、防暑降温

  初秋天气虽有了凉意,但末伏并未完全过去,所以形成了一种初秋独特的气候现象——白天天气炎热,而早晚却比较凉爽。在早晚温差大的时节,往往会出现中暑频发的现象。立秋已过,但“秋老虎”带来的高温炎热还将持续一个多月。再加之秋季天高云淡,紫外线照射强度大,“中暑”的余威仍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专家表示,消暑降温的健康方法莫过于喝一杯热茶,“咱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喝一些荷叶茶、绿豆汤,但是我觉得不如喝一杯热茶,热茶可以让毛孔张开、排汗,热气随着散出去,达到健康降温的目的。”

  这个季节,空调依然是不少市民消暑的“神器”,“盖着棉被吹空调”更被网友们誉为最享受的事情。不过,专家提醒大家,不当使用空调容易诱发“空调病”,出现咳嗽、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针对“空调病”,专家认为最简单的预防方法是食用生姜。每天早上起来空腹喝一杯姜茶,既能去寒、去湿,又可以调理脾胃,是预防“空调病”非常好的办法。

  老年人体感和年轻人有别,对外部环境的感觉较迟缓,热量不知不觉在体内聚集又不能散发出来,等感觉“不对劲”,已经在室内中暑了,甚至在家睡觉中中暑的。而这段时间暑气仍盛,建议老年人别太节省,不妨开空调降温,当然空调温度可适当设置高一些,使用空调最好每二、三小时换气通风一次,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高温天尽量减少外出,最好别外出晨练,可在晚上太阳下山后散散步,注意少量多次、及时补充水分。

  三、防秋燥

  初秋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一些“秋燥”症状,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中医学认为,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气当令,而燥气“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部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大便秘结等症状,这属于“肺燥”的范围,尤其是老年人感觉更甚。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蜂蜜、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有条件的可以选择食用燕窝、海参、蜂蜜等保健品来滋补养生。这三者对润肺生津都有一定的功效,尤其是燕窝和蜂蜜。

  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质量。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其次要加强晨练。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人不可顿增厚衣,应适当受些寒凉,以逐步增强抗寒能力,故在我国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为避免旧病复发或增患新病,宜逐渐增衣,切不可顿增顿减,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另外,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此外,对于经常运动者来说,要特别注意防秋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四、防秋乏

  刚刚过去的盛夏,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人体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失去了较多的“老本”。秋季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因此感到舒适,并处于松弛的状态。随之而来,机体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它是补偿盛夏季节带给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也是使机体在秋季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

  首先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秋季锻炼一开始强度不宜太大,应视身体状况逐渐增强,切不可过度运动,否则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次,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保证健康,还是提高身体免疫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要遵照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做到起居有常。

  再次,注意营养。一是保持饮食清淡,不吃重油腻味的食物,这类食物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还会使体温、血糖上升,会使人萎靡不振,产生疲惫感;二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因维生素能促使体内疲劳时所存积的代谢物尽快排除;三是多吃含钾食物,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它能维持细胞水分,增强其活性,有助于机体恢复生机;四是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巧克力等,它能增强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五、防腹泻

  盛夏酷暑,人们胃口较差,脾胃功能减弱。进入初秋后,饮食稍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腹泻,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在秋季,由于腹泻高发,所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尤其应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不可取。如果出现腹泻症状,请马上就近就医,不要置之不理,使小病变大病,酿成严重后果。

霜降养生注意五预防 防秋燥防秋乏防秋郁

  霜降时节是换季之时,天气渐渐转冷,这时养生要注意五个预防:防秋燥、防秋乏、防秋郁、防感冒及防贼风。到底霜降养生注意什么?下面小编带你看看。

  霜降养生注意什么?

  一、防秋燥

  秋季燥邪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

  防秋燥需要从饮食上加强调节。一是减少辛辣刺激物的摄入,秋天已经非常干燥,身体本身就容易上火,所以对辛辣物的摄入要减少。二是尽量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南瓜等,自制的银耳莲子粥,薏米粥等也可以经常喝。

  秋燥之时,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晚睡洁面后,别急于擦干水迹,轻拍面部使余水渗入皮肤,再进行保湿护理。皮肤特别干燥的人,不妨用一用保湿的面膜。此外,每天不停地说话还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肺气和心气,所以要注意“少言”。

  每晚睡前,可将一盆清水放置在卧室的暖气片下面,让空气变得温润,避免晨起后口鼻干燥,还能减少静电产生。据了解,如果空气比较干的话,最好屋内放置一些绿色的植物,可以调节温度与湿度,另外也建议选择一些晚上能够释放氧气的植物,比如吊兰。卧室里不宜摆放太多绿植,一两盆就好,可以经常给植物叶片上喷水,或养一些水培植物。

  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特别是经常在办公室久坐的人,可以在喉咙痒要咳嗽之前,经常双手反背按摩自己肩及颈,双手搓热再按效果会更好,这样可以提高咽部的抵抗力,少生病。

  二、防秋乏

  俗话说,“春困秋乏”,秋天容易疲乏,不少人有赖床的习惯。其实长时间睡眠容易导致体内细胞缺氧,往往不但越睡越困,有时还容易头晕恶心,因此这个时节需要适当控制睡眠时间,再赖也不要超过10个小时哟。

  想要防“秋乏”,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可以比夏季多睡上一个小时左右,以助人体阴阳平衡和收敛神气,利于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

  “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助于消除疲劳。营养专家特别提醒说,在饮食调整上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人体克服疲倦。在饮食上,最好吃清淡些,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加深困倦。

  平时工作或学习时,还可以适当喝些绿茶、咖啡,绿茶在防“秋乏”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秋燥”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不适合饮用咖啡。

  三、防秋郁

  晚秋时节,凄风惨雨、草枯叶落,人感受了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人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之后,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的情绪相应低沉消极。

  情志调养总的原则就是使神气收敛,思维平静,以适应秋天的肃杀、阳气收敛的特性。可以多听一些较为欢快的音乐,换一些暖色调的服饰来调节心情。

  秋天人的情绪容易抑郁,因此要多到户外运动。跑步跳绳是运动,养生操也是运动,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在导引吐纳中,注重动静平衡,内外平衡。养生先养心,秋天适合早睡早起,而到了冬天,就要早睡晚起。

  秋季最重要的养生秘籍,就在于舒缓压力,拥有正面积极的心态。一个小窍门是,可以每天临睡前记录下一天里发生的开心的事情,例如“我今天浇了花”“去看了一场话剧”。这在当时看来可能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帮你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有时候,会心一笑之时压力也就自然释放了。如果遇到心理危机而难于自行解脱,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通过专业人士帮助你增强信心,进而保持身心健康。

  四、防感冒

  换季天气变化,感冒、咳嗽等疾病高发,日常应注意防寒保暖,早晚出门避免着凉。一些疾病患者,比如肠胃疾病、高血压和脑血管硬化的患者需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减少外出。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民间就有“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所以,要注意适时添衣,尤其是注意脚部保暖。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御寒作用,避免感冒的发生。每晚泡脚时水要没过脚面,水凉了可再加入热水,使人对温度能慢慢适应,不应一次倒入太烫的水,以免造成低温烫伤。

  秋令气温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减。

  认真洗手是预防感冒最直接的方法。在家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已患感冒的人应静养家中,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在公众场合,如接触过门把手、公共汽车扶手、电脑键盘等后,应及时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抹鼻子。

  冷水洗脸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可早晨用冷水洗脸,15天后逐渐增加至每日早、中、晚各1次。洗脸后屏住呼吸,将面部浸入冷水中5~10秒。随后拭去水分,用手摩擦头和面部至热,每次1~2分钟。用冷水洗脸,即使在平时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情况下,身体亦能适应,不易着凉而发生各种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肺炎等。

  五、防贼风

  秋天气候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被中医称为贼风。受到贼风侵袭,往往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

  霜降养生防贼风的方法有:一方面,注意穿衣、盖被,不要随意减衣;另一方面,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秋要冻,才会对贼风有抵抗力。

夏末秋初养生做好五件事,防暑降温防秋燥

  时间飞快,一下子就要到夏末秋初了,在这换季之时要注意养生保健。你知道夏末秋初如何养生呢?根据夏末秋初的气候特点,这时养生要注意“五防”:防湿邪、防暑降温、防秋燥、防秋乏、防腹泻!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夏季养生小常识吧。

  夏末秋初养生注意“五防”

  一、防湿邪

  初秋天气仍热,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加主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助湿邪,损伤脾阳。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埋下病根。

  入秋之后不宜立即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以淡补为主。所谓淡补,是指补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例如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增强身体抵抗力。与肉类相比,一些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润燥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还提倡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专家认为,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因为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由于天气炎热,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午睡可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让大脑和身体各个系统都得到放松与休息。

  在所有的排水方法中,运动出汗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一种。夏秋之交,从事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进而防止内生湿邪的产生。同时,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还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让身体感觉更加轻盈。专家发现,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晚间相对凉爽时进行,以散步、快走、慢跑、各种球类、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为宜。

  二、防暑降温

  初秋天气虽有了凉意,但末伏并未完全过去,所以形成了一种初秋独特的气候现象——白天天气炎热,而早晚却比较凉爽。在早晚温差大的时节,往往会出现中暑频发的现象。立秋已过,但“秋老虎”带来的高温炎热还将持续一个多月。再加之秋季天高云淡,紫外线照射强度大,“中暑”的余威仍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专家表示,消暑降温的健康方法莫过于喝一杯热茶,“咱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喝一些荷叶茶、绿豆汤,但是我觉得不如喝一杯热茶,热茶可以让毛孔张开、排汗,热气随着散出去,达到健康降温的目的。”

  这个季节,空调依然是不少市民消暑的“神器”,“盖着棉被吹空调”更被网友们誉为最享受的事情。不过,专家提醒大家,不当使用空调容易诱发“空调病”,出现咳嗽、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针对“空调病”,专家认为最简单的预防方法是食用生姜。每天早上起来空腹喝一杯姜茶,既能去寒、去湿,又可以调理脾胃,是预防“空调病”非常好的办法。

  老年人体感和年轻人有别,对外部环境的感觉较迟缓,热量不知不觉在体内聚集又不能散发出来,等感觉“不对劲”,已经在室内中暑了,甚至在家睡觉中中暑的。而这段时间暑气仍盛,建议老年人别太节省,不妨开空调降温,当然空调温度可适当设置高一些,使用空调最好每二、三小时换气通风一次,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高温天尽量减少外出,最好别外出晨练,可在晚上太阳下山后散散步,注意少量多次、及时补充水分。

  三、防秋燥

  初秋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一些“秋燥”症状,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中医学认为,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气当令,而燥气“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部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大便秘结等症状,这属于“肺燥”的范围,尤其是老年人感觉更甚。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蜂蜜、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有条件的可以选择食用燕窝、海参、蜂蜜等保健品来滋补养生。这三者对润肺生津都有一定的功效,尤其是燕窝和蜂蜜。

  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质量。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其次要加强晨练。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人不可顿增厚衣,应适当受些寒凉,以逐步增强抗寒能力,故在我国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为避免旧病复发或增患新病,宜逐渐增衣,切不可顿增顿减,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另外,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此外,对于经常运动者来说,要特别注意防秋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四、防秋乏

  刚刚过去的盛夏,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人体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失去了较多的“老本”。秋季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因此感到舒适,并处于松弛的状态。随之而来,机体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它是补偿盛夏季节带给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也是使机体在秋季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

  首先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秋季锻炼一开始强度不宜太大,应视身体状况逐渐增强,切不可过度运动,否则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次,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保证健康,还是提高身体免疫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要遵照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做到起居有常。

  再次,注意营养。一是保持饮食清淡,不吃重油腻味的食物,这类食物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还会使体温、血糖上升,会使人萎靡不振,产生疲惫感;二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因维生素能促使体内疲劳时所存积的代谢物尽快排除;三是多吃含钾食物,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它能维持细胞水分,增强其活性,有助于机体恢复生机;四是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巧克力等,它能增强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五、防腹泻

  盛夏酷暑,人们胃口较差,脾胃功能减弱。进入初秋后,饮食稍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腹泻,特别是老人和小孩。 在秋季,由于腹泻高发,所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尤其应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不可取。如果出现腹泻症状,请马上就近就医,不要置之不理,使小病变大病,酿成严重后果。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