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气功掌握7要领 平衡情绪强健身心

导读: (1)松静相辅,顺乎自然。 (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 (3)情绪平衡,心情舒畅。 (4)循序渐进,勿急求成。 (5)练养相兼,密切结合。 (6)固定功法,功时适宜。 (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

  著名气功师刘贵珍认为,练习气功要掌握以下要领。

  

(1)松静相辅,顺乎自然。

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进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现全身放松,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松,一方面是全身肌肉放松,这个松必须掌握松而不懈的状态。采用卧式,全身放松较易实现,但在摆好姿势以后,还应全身微微晃动几下,达到卧之舒适。站、坐两式的维持,都必须有一定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但也需最大限度的放松。放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意识的放松,首先要伴随着全身肌肉放松,使整个身体有一个舒适松快的感觉,另外,就是意守呼吸或意守丹田都不能思想过于集中,要消除紧张状态,达到精神意识的放松。所谓静,是指相对安静而言,在呼吸方面出入无声,体会悠闲自得,在意识方面强调通过意守,排除杂念,达到入静。总之,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关键,掌握得好,可以迅速获得良效,掌握不当,往往会出偏差。  

  

(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


  气功之“气”,主要指真气(元气)而言。练气之初,必须由练肺气(呼吸之气)入手。肺气的锻炼,由于功法的不同,采用的呼吸方式也各异。虽然如此,但不论什么功法,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匀、细、长、缓。练功有素之人、每分钟呼吸次数,甚至可达二三次,形成缓慢的腹式呼吸。呼吸气的锻炼,必须由浅入深,由快至慢,逐渐练习,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即形成完整的深长呼吸。初练时必须以意念诱导,练到一定程度,便可达到自然而规律的呼吸。所谓练意:一为排除杂念,达到入静;二为意守丹田,使整个机体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初练气功者欲想很快排除杂念是很困难的,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达到入静的要求。

  练功过程中怎样把练意和练气结合起来?开始锻炼呼吸时,同时也要意守呼吸,以帮助呼吸尽快练好。待深长。均匀的呼吸形成后,再注意腹部随呼吸起落。当呼吸锻炼得很纯熟时,即使不注意呼吸也能自然达到气贯丹田,此时,单纯意守丹田即可以了。这样练气练意,二者就能密切结合,实现意气合一,使真气充沛,达到治病健身。

  

(3)情绪平衡,心情舒畅。


  在气功治疗中必须强调情绪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后都会有舒适和欣快的感觉。

  

(4)循序渐进,勿急求成。


  初期练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功效,效果都是随着练功时间的进程逐渐显现出来的。练功方法虽然不很复杂,但要掌握得比较熟练,也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以内养功为例,可以先掌握姿式和锻炼深呼吸,在深呼吸比较熟练时,再加上停闭,在停闭呼吸熟练以后,再加默念字句,然后再加舌抵上腭,在这些动作都比较熟练了,再加上意守丹田,这样一步一步地掌握,往往比较顺利。

  

(5)练养相兼,密切结合。


  所谓练养相兼,就是练功和合理休养并重。只练功,不注意合理休养,对战胜疾病将是个障碍,故练、养必须密切结合。合理休养应包括的内容为:注意适当休息、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适度体力活动等。这些内容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乃至一生,都应当注意,这往往是战胜疾病取得健康的保证。每次练功均应贯彻练养相兼的要求。如练内养功或强壮功时,练上半个小时以后,就可以放弃停闭呼吸,放弃意守丹田,单纯全身放松,平卧床上,静养10~20分钟。养后还可以继续再练,如此练练养养,效果也很好。

  

(6)固定功法,功时适宜。


  当前各地流传的功法甚多。有的功法已在临床广泛采用,效果不错;也有些功法,仅限于个别人练习,尚未完全公开,或使用之人甚少,功效究竟如何,尚难定论。练功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体质和日常习惯等,选择1~2种合适功法,进行锻炼,这样既便于掌握,又易获效果。

  

(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


  气功疗法主要是患者自行掌握练功要求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锻炼。在锻炼中大都不能一帆风顺,严重者可产生偏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急于求成,不能循序渐进,呼吸用力过大,一味追求深长缓慢,或意守强度太大,或盲目追求某些感觉,结果造成呼吸不畅,胸闷气短甚则呼吸紊乱,头痛头昏,精神紧张等。
  偏差的形成,往往是由微至显,由轻到重,当开始有所表现时,纠正比较容易,需时也短,如果偏差已经形成,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力。因此练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及时纠正,以免形成偏差。

练习气功掌握七要领 情绪平衡心情舒畅

  练习气功可以让人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但是气功也不是随便练习就行的。没有掌握要领,怎样练习都是无用。那么气功养生需要做到哪些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

  1、情绪平衡,心情舒畅。

  在气功治疗中必须强调情绪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后都会有舒适和欣快的感觉。

  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

  气功之“气”,主要指真气(元气)而言。练气之初,必须由练肺气(呼吸之气)入手。肺气的锻炼,由于功法的不同,采用的呼吸方式也各异。虽然如此,但不论什么功法,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匀、细、长、缓。练功有素之人、每分钟呼吸次数,甚至可达二三次,形成缓慢的腹式呼吸。呼吸气的锻炼,必须由浅入深,由快至慢,逐渐练习,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即形成完整的深长呼吸。初练时必须以意念诱导,练到一定程度,便可达到自然而规律的呼吸。所谓练意:一为排除杂念,达到入静;二为意守丹田,使整个机体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初练气功者欲想很快排除杂念是很困难的,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达到入静的要求。

  3、固定功法,功时适宜。

  当前各地流传的功法甚多。有的功法已在临床广泛采用,效果不错;也有些功法,仅限于个别人练习,尚未完全公开,或使用之人甚少,功效究竟如何,尚难定论。练功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体质和日常习惯等,选择1~2种合适功法,进行锻炼,这样既便于掌握,又易获效果。

  4、松静相辅,顺乎自然。

  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进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现全身放松,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松,一方面是全身肌肉放松,这个松必须掌握松而不懈的状态。采用卧式,全身放松较易实现,但在摆好姿势以后,还应全身微微晃动几下,达到卧之舒适。站、坐两式的维持,都必须有一定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但也需最大限度的放松。

  放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意识的放松,首先要伴随着全身肌肉放松,使整个身体有一个舒适松快的感觉,另外,就是意守呼吸或意守丹田都不能思想过于集中,要消除紧张状态,达到精神意识的放松。所谓静,是指相对安静而言,在呼吸方面出入无声,体会悠闲自得,在意识方面强调通过意守,排除杂念,达到入静。

  5、练养相兼,密切结合。

  所谓练养相兼,就是练功和合理休养并重。只练功,不注意合理休养,对战胜疾病将是个障碍,故练、养必须密切结合。合理休养应包括的内容为:注意适当休息、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适度体力活动等。这些内容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乃至一生,都应当注意,这往往是战胜疾病取得健康的保证。每次练功均应贯彻练养相兼的要求。如练内养功或强壮功时,练上半个小时以后,就可以放弃停闭呼吸,放弃意守丹田,单纯全身放松,平卧床上,静养10~20分钟。养后还可以继续再练,如此练练养养,效果也很好。

  6、循序渐进,勿急求成。

  初期练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功效,效果都是随着练功时间的进程逐渐显现出来的。练功方法虽然不很复杂,但要掌握得比较熟练,也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以内养功为例,可以先掌握姿式和锻炼深呼吸,在深呼吸比较熟练时,再加上停闭,在停闭呼吸熟练以后,再加默念字句,然后再加舌抵上腭,在这些动作都比较熟练了,再加上意守丹田,这样一步一步地掌握,往往比较顺利。

  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

  气功疗法主要是患者自行掌握练功要求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锻炼。在锻炼中大都不能一帆风顺,严重者可产生偏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急于求成,不能循序渐进,呼吸用力过大,一味追求深长缓慢,或意守强度太大,或盲目追求某些感觉,结果造成呼吸不畅,胸闷气短甚则呼吸紊乱,头痛头昏,精神紧张等。

  偏差的形成,往往是由微至显,由轻到重,当开始有所表现时,纠正比较容易,需时也短,如果偏差已经形成,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力。因此练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及时纠正,以免形成偏差。

  修身养性的方式有很多种,气功就是其中一种,在一些武侠小说里面,气功师一种武功绝学,然而在现实中气功确实我们修身养性的好方法,不过这其中的奥秘还是需要自己去领悟的,毕竟养生简单养性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要练气功 先要掌握练气功的要领

  无论学习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基本的过程,即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熟练到熟练。对于一个想学气功的人来说,面对繁多的气功功法以及各功法对呼吸、姿势、意念的不同要求,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或虽学练气功很长时间,但进展不大。更有甚者,还有人走火入魔,练出偏差。究其原因,往往是没有很好地掌握练功要领造成的。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学好气功,也必须掌握好相应的规矩。这个规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练功要领,其内容包括松静自然、意感相依、动静结合、上虚下实、练养结合、循序渐进等。

  掌握好练功要领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学功人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常言说:道家有三千六百道法,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而与医、儒、道、佛、武等各

  家有渊源关系的气功,门派与方法之多,也是可想而知的。除了流传下来的各派功法外,近年来伴随气功热的兴起,又涌现出许多新创编的功法。表面上看,每一功法都有各自的练功要求,可谓“法无定法”。但从实质上看,每一功法都由呼吸、姿势、意念三要素组成,表面的不同只不过是三要素的具体要求上有所差异而已。各种功法都必须遵循总的练功要领来进行,所谓“万法归宗”。了解这一点,就可以透过繁杂的表面现象,抓住实质来认识气功,并以此指导练功实践。

  掌握好练功要领还可以帮助学功人鉴别所学功法在创编上是否合理,有助于避免异常效应和选择正确的功法。在近年来新创编的众多功法中,有不少功法在设计上存在问题。按照这些不合理的功法要求练功,容易出现异常效应。例如有的功法要求意想两脚如踩棉花,或无论病情怎样,一律要求意守鼻尖,这都违背了练功时必须做到“上虚下实”的基本要领,会使人出现头重脚轻,上实下虚的反应。掌握好练功要领,就具备了功法鉴别能力,可以避免因功法不当引起的偏差。

  除功法不当可以引起偏差外,有时功法合理,但练功人没掌握好练功要领,也可造成偏差。这类人往往片面地或错误地理解练功要领,不能全面正确地处理好练功时心与身、松与紧、意与气、动与静、上与下、虚与实、养与练等关系,把握不好分寸火候,从而出现练功偏差。如果开始练功时就先掌握好练功要领,按照练功要领进行锻炼,就可以处理好各种关系,避免出现练功偏差。

  总之,练功要领是每一位初学气功的人都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好的气功理论内容。理论上有了正确的认识,等于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在指导具体的练功实践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并打好牢固的基本功。反之,学功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仅因不得要领而进展缓慢,事倍功半,而且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