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虽好吃 食用禁忌须知道

导读: 1.海鲜煮不熟含有细菌 2.死贝类病菌毒素多多 3.海鲜啤酒同吃惹痛风 4.海鲜水果同吃会腹痛 5.吃海鲜后喝茶长结石 6.冰鲜虾不可白灼着吃 7.海鲜维C同食会中毒

  随着天气越来越炎热偏爱海鲜的人可要大饱口福啦,吃海鲜追求的是其鲜美的味道、滑嫩的口感,面对市面上各色各样的海鲜和形形色色的烹饪加工方法,你在品尝之余,可得留个心眼,若在细节上稍不注意,最后只会让你的健康遭殃哦!小编现在就带给你七大事项吃海鲜时需格外注意的事项,千万不要错过哦。

  1.海鲜煮不熟含有细菌

  海鲜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能杀灭。除了水中带来的细菌之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来说,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算彻底杀菌。因此,在吃“醉蟹”、“生海胆”、“酱油腌海鲜”之类不加热烹调的海鲜一定要慎重,吃生鱼片的时候也要保证鱼的新鲜和卫生。

  2.死贝类病菌毒素多多

  贝类本身带菌量比较高,蛋白质分解又很快,一旦死去便大量繁殖病菌、产生毒素,同时其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也容易氧化酸败。不新鲜的贝类还会产生较多的胺类和自由基,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选购活贝之后也不能在家存放太久,要尽快烹调。过敏体质的人尤其应当注意,因为有时候过敏反应不是因为海鲜本身,而是在海鲜蛋白质分解过程中的物质导致的。

  3.海鲜啤酒同吃惹痛风

  在吃海鲜时最好别饮用啤酒。虾、蟹等海产品在人体代谢后会形成尿酸,而尿酸过多会引起痛风、肾结石等病症。如果大量食用海鲜的同时,再饮用啤酒,就会加速体内尿酸的形成。所以,在大量食用海鲜的时候,千万别喝啤酒,否则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4.海鲜水果同吃会腹痛

  鱼、虾、蟹等海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素。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海产品后,马上吃水果,不但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海鲜中的钙还会与水果中的鞣酸相结合,形成难溶的钙,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甚至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再吃。

  5.吃海鲜后喝茶长结石

  吃完海鲜不宜喝茶的道理与不宜吃水果的原因类似。因为茶叶中也含有鞣酸,同样能与海鲜中的钙形成难溶的钙。在食用海鲜前或后吃海鲜,都会增加钙与鞣酸相结合的机会。因此,在吃海鲜时最好别喝茶。同理,也是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

  6.冰鲜虾不可白灼着吃

  任何海鲜都只有在高度新鲜的状态下才能做成清蒸、白灼之类的菜肴。水产海鲜与肉类不同,它们体内带有很多耐低温的细菌,而且蛋白质分解特别快。如果放在冰箱里多时,虾体的含菌量增大,蛋白质也已经部分变性,产生了胺类物质,无论怎么样都达不到活虾的口感、风味和安全性,当然也就不适合白灼的吃法了。

  不过,冰鲜的虾可以高温烹炒或煎炸,同时也能呈现出美味噢。

  7.海鲜维C同食会中毒

  多种海产品,如虾、蟹、蛤、牡蛎等,体内均含有化学元素砷。一般情况下含量很小,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能使这些动物体内砷的含量达到较高水平。虾体内所含砷的化合价是五价,一般情况下,五价砷对人体是没有害处的。

  理论上讲,高剂量的维生素C(一次性摄入维生素C超过500毫克)和五价砷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会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即我们常说的“砒霜”),当三价砷达到一定剂量时可导致人体中毒。

  据专业人士解释,一次性摄入50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30个梨或10个橙子或生吃3斤以上的绿叶蔬菜,才会大剂量地摄入维生素C。如果经过加热烹调过程,食物中的维生素C还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吃海产品的同时食用水果或青菜,只要不超过上述的量是没有危险的。金属类元素容易沉积在海鲜的头部,所以尽量不要吃虾头、鱼头。

食用海鲜的六个禁忌,水果同吃会腹痛

  日常生活中,海鲜是很多人喜欢吃的食物,海鲜的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口感非常好,是非常不错的食材,不过,想安全健康的食用它们,对于海鲜的饮食禁忌怎么可以不知道呢?现在就一起了解学习一下食用海鲜的6个禁忌是什么吧。

  1、海鲜啤酒同吃惹痛风

  在吃海鲜时最好别饮用啤酒。虾、蟹等海产品在人体代谢后会形成尿酸,而尿酸过多会引起痛风、肾结石等病症。如果大量食用海鲜的同时,再饮用啤酒,就会加速体内尿酸的形成。所以,在大量食用海鲜的时候,千万别喝啤酒,否则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2、海鲜水果同吃会腹痛

  鱼、虾、蟹等海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素。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海产品后,马上吃水果,不但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海鲜中的钙还会与水果中的鞣酸相结合,形成难溶的钙,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甚至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再吃。

  3、吃海鲜后喝茶长结石

  吃完海鲜不宜喝茶的道理与不宜吃水果的原因类似。因为茶叶中也含有鞣酸,同样能与海鲜中的钙形成难溶的钙。在食用海鲜前或后吃海鲜,都会增加钙与鞣酸相结合的机会。因此,在吃海鲜时最好别喝茶。同理,也是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

  4、海鲜煮不熟含有细菌

  海鲜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能杀灭。除了水中带来的细菌之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来说,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算彻底杀菌。因此,在吃“醉蟹”、“生海胆”、“酱油腌海鲜”之类不加热烹调的海鲜一定要慎重,吃生鱼片的时候也要保证鱼的新鲜和卫生。

  5、死贝类病菌毒素多多

  贝类本身带菌量比较高,蛋白质分解又很快,一旦死去便大量繁殖病菌、产生毒素,同时其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也容易氧化酸败。不新鲜的贝类还会产生较多的胺类和自由基,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选购活贝之后也不能在家存放太久,要尽快烹调。过敏体质的人尤其应当注意,因为有时候过敏反应不是因为海鲜本身,而是在海鲜蛋白质分解过程中的物质导致的。

  6、冰鲜虾不可白灼着吃

  任何海鲜都只有在高度新鲜的状态下才能做成清蒸、白灼之类的菜肴。水产海鲜与肉类不同,它们体内带有很多耐低温的细菌,而且蛋白质分解特别快。如果放在冰箱里多时,虾体的含菌量增大,蛋白质也已经部分变性,产生了胺类物质,无论怎么样都达不到活虾的口感、风味和安全性,当然也就不适合白灼的吃法了。不过,冰鲜的虾可以高温烹炒或煎炸,同时也能呈现出美味噢。

端午节来了吃粽子 食用禁忌你知道吗

  粽子好吃但不能多吃,粽子中所含淀粉为支链淀粉,在肠胃中难以消化水解。此外,粽子蒸熟后会释放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也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加重肠胃负担。下面几招可以在保传统、过嘴瘾的同时,还保持健康。

  粽子最佳食用时间

  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粽子最好在两餐之间吃,如果做不到,中午吃为宜。由于粽子不易消化,老年人、儿童、胃肠道功能不好的人不适合多吃。

  粽子最佳食用搭配

  粽子不宜作为一餐当中的惟一食品,一定要配一些菜。因为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也比较快。如果多吃些蔬菜来配合,吃粽子之后就不会有这么强的饥饿反应。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可帮助吞咽和消化,同时,在吃粽子时最好搭配一些蔬菜、水果,最好是凉拌菜,这样可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而维生素本身就是一种消化酶,可促进粽子的消化。

  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萝卜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有通气、去积食的作用。对于老人、小孩和消化不良的人来说,吃粽子的时候搭配上白萝卜汤,是最好的选择。

  根据体质选粽子

  热糯米本身虽然好消化,但和油腻的配料混在一起,比如肥肉、蛋黄等,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会感觉不舒服,另一部分人则容易上火。所以消化不良的人吃粽子宜选清爽的北方小枣粽子,不宜配太油腻的菜。对于容易上火的人来说,不宜配促进身体发热的牛羊肉类、油炸食品和过辣的菜。蔬菜、豆制品和不油腻的鱼类最宜。因体质不同,胃酸过多的人吃甜粽子可能不舒服,有烧心感,吃咸味的肉粽略好一些,少量粽子配合较多的蔬菜也会好一些。糖尿病患者喝胆结石患者最好不要食用。

  在家自制花样粽子

  玉米皮粽子

  原料:糯米200克,红豆、玉米叶、牛奶、白糖适量。

  做法:糯米、红豆洗净,加白糖、牛奶浸泡24个小时(需放入冰箱冷藏室);取出发现牛奶被吸收了很多,再加少量牛奶,要没过糯米红豆,把加好牛奶的糯米红豆碗放入高压锅中加热上汽后,转小火蒸40分钟,让高压锅自然消汽,焖一会儿;玉米叶子洗净待用,准备一个四方形的小容器(我是用以前装月饼的一个塑料盒);取一片玉米叶子,放在小塑料盒子中,再取一片玉米叶子,垂直于前一片叶子,放入容器中,往玉米皮垫底的容器中填入已经蒸熟的红豆糯米,填的时候用勺子压压,填密实一点,撕一条玉米叶当绳子,把粽子扎起来,扎紧一点,上蒸笼再蒸5分钟,让玉米叶的清香融进粽子里即可食用。

  香煎香粽

  原料:粽子1个,鸡蛋1个,面粉1汤匙,油适量。

  做法:粽子切厚片;鸡蛋打散,加入少许水,再加入1汤匙面粉,搅拌均匀成蛋糊;把粽子片两面蘸满蛋糊;平底锅刷一层薄油,烧热后,放进蘸了蛋糊的粽子片,小火煎5分钟,翻面再煎5分钟就制成了香喷喷的香煎粽子。

  全家福超级大粽子

  原料:粽叶6片,糯米500克,大枣10颗,豆沙150克,糖桂花少许。

  做法:粽叶清洗干净,先煮开,倒掉水;再加清水大火煮30分钟,煮粽叶的水备用,捞出粽叶铺在锅里,留出一部分叶子在外面;糯米和去核的大枣,加入等量煮粽叶的水,用电饭煲焖熟;在垫粽叶的焖烧锅里,铺入约1/5锅厚的红枣糯米饭,撒一层糖桂花,铺入1/5锅厚的豆沙;再铺一层红枣米饭,继续加热2个小时,即可食用,有点像泰国的糯米饭,香甜可口,分量十足。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