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贴秋膘吃什么

导读: 立秋贴秋膘吃什么 红烧肉、爆肚冯,解馋之余还养生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 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立秋到来,这意味着秋季就要来到我们的身边,慢慢的夏季就要过去了,人们有了食欲,也不在担心暑热的,但是立秋就像是纸老虎,还是要做好防暑的工作哦,其实立秋很多的习俗都是和吃有很大关系,那么你知道多少呢?立秋之后很多的食物都上来了,所以有很多的秋瓜秋果,但是人们最常吃的还是肉。

立秋贴秋膘吃什么

  红烧肉、爆肚冯,解馋之余还养生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

  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讲究的文人墨客名伶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养脾胃之功效,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讲究去东安市场、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和东四牌楼等地,那儿有著名的爆肚冯、爆肚满等,他们的爆肚制作精细,肚嫩佐料唯美。

  著名作家鲁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门框胡同的常客,戏剧名伶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欢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等,用文火炖。

  在这里面的料包可不简单,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甘草等20多种中草药香料组成的,炖出来的肉香味扑鼻。可以说在这一天里,整个城市完全沉浸在炖肉的香味里。

  其实立秋这天吃炖肉,除了久远的风俗习惯以外,对养生保健也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夏天太热,人们会不自觉地偏食,这对人体的生态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还会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物机能造成影响。

  而就在立秋的时候,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体内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时,料包内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对人体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湿、平补平泻的疗效。所以说,立秋吃炖肉既解了馋,又起到了保健和养生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

  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

  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比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

  另外,因为立秋是要庆祝的节日,所以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戴楸叶的习俗,今天在胶东、鲁南一些地区仍有保留。

  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贴秋膘”,立秋时吃其他的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立秋有吃西瓜之俗,西瓜有清暑气祛积淤的作用。比如江苏等地就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还有些地区立秋有吃鸡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还要把桃核留起来,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将桃核扔入火炉烧成灰烬,认为来年可免除瘟疫。

  山东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岛、莱西等地区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语。

立秋炖大肉!立秋贴秋膘吃什么才过瘾?

虽然依旧很热,但该吃的该补的也得抓紧筹备起来了。所谓“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立秋“贴秋膘”,虽然看起来也真是给自己多找了个吃吃吃的理由!

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还有清真的酱牛羊肉。

家常大骨头炖肉


用料

主料:五花肉500克、骨头肉1200克

辅料:酱油3汤匙、白糖半饭勺、植物油适量、八角3个、桂皮一小段、大葱一小段、姜三片、料酒适量

做法

1.备好食材,我又放里两大块肉皮;2.五花肉切块;3.骨头肉分成块,肉皮刮净切大点的段;4.把五花肉、骨头肉、肉皮冷水入锅焯水,撇去浮沫;5.捞出控水;6.锅内加入植物油,加白糖,炒糖色;

7.糖融化刚要冒小泡,立刻倒入肉并用盖子挡着避免崩烫,晃动锅,不崩的时候用铲子翻炒;8.中火炒到肉上色,倒入没过食材的开水,并放入酱油、料酒、八角、桂皮、葱姜、盐烧开3分钟挥发一下腥气;9.倒入电压力锅内胆,设置排骨档、浓郁

酱肘子


从金朝开始,北京老百姓就非常重视立秋吃肘子,不过对天福号酱肘子的钟爱,可以从清朝的慈禧太后说起。

清朝光绪年间,金朝后代一位叫完颜氏的官员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就买了几只天福号的酱肘子送给她品尝。天福号的肘子炖的特别烂,慈禧太后吃完后大加赞赏,赐给“天福号”一块腰牌,传旨每天定量送进宫中。

用料

主料:去骨猪肘1个、黄豆酱适量、香叶4片、葱适量、八角2个、小茴香少许、姜4片、桂皮适量、花椒适量

辅料:冰糖20克、热水500毫升、 水50克

做法

1.将猪肘洗净,擦干水分,表面涂抹黄豆酱腌制1小时。

2.腌制好的猪肘冷水入锅,放入少许姜片,葱段,花椒煮开后捞出冲洗干净。

3.熬制糖浆液:50克水加20克冰糖小火熬制呈现出焦糖色后立即关火,倒入大量热水。注意控制好火候不要熬制过头,以免口感发苦。

4.将猪肘,葱段,花椒,姜等配料放入坤博砂锅中,倒入糖浆水以及少量热水,加入老抽,酱油调色。

5.中火煮开

6.转小火继续煮60分钟左右,直至猪肘熟烂。

7.将煮熟的猪肘捞出,温度降至不烫手时用保鲜膜包裹紧,放入冰箱中冷藏一夜后取出切片即可食用。

红焖肉


除此之外,贴秋膘可是有不少“看家菜”的红焖肉老少皆宜,小孩子最喜爱。过去,只有过年过节才见回荤腥,这道菜特别解馋。

做法:葱洗净,切小段;猪肉洗净,切成小方块。油锅烧热,下冰糖炒成糖色,放入肉块、葱段、大料翻炒几下,加入适量清水、酱油和料酒,用小火焖50分钟。转中火焖3分钟至汤汁黏稠,加盐调味即可。


红烧鱼


鱼肉鲜美无比,对于不爱吃肉的人来说,这道菜最适合不过了。过去,普通人家无钱买肉,自己捉鱼烧红烧鱼吃,也是可以解馋的。

做法:红烧鱼通常切成寸把长的长形块块,一般都是用猪油、姜片和葱节去烧它。烧好的鱼金红金红的颜色非常好看,吃到嘴里软软的十分入味。

白切肉


过去,大户人家讲究多,像逢年过节,煮一方猪肉,趁热拆骨,待冷却后切成厚片,佐以酱油蘸食。

做法:猪肉煮断生,用竹签插入肉中,抽出不见血水溢出,火候为佳;吃时去掉部分肥膘,一般在肉上留0.2 厘米厚的肥膘,肉片切得愈薄愈好。

 炖鸡块


现在这道菜最常见不过了,但在过去普通人家并不常吃,因为家中养的鸡还要留着下蛋了。在缺衣 食的年代,这道菜百吃不厌,深受大人小孩喜爱。

做法:鸡块倒入热油锅内翻炒,待水分炒干时,倒入适量香醋,再迅速翻炒,至鸡块发出劈劈啪啪的爆响声时,立即加热水没过鸡块,再用旺火烧10分钟,即可放调料,移小火再炖20分钟,淋上香油即可出锅;应在汤炖好后,温度降至80-90摄氏度时或食用前加盐。

立秋贴秋膘吃什么 吃肉解馋还养生

  立秋贴秋膘吃什么?立秋到来,这意味着秋季就要来到我们的身边,慢慢的夏季就要过去了,人们有了食欲,也不在担心暑热的,但是立秋就像是纸老虎,还是要做好防暑的工作哦,其实立秋很多的习俗都是和吃有很大关系,那么你知道多少呢?立秋之后很多的食物都上来了,所以有很多的秋瓜秋果,但是人们最常吃的还是肉。

  红烧肉、爆肚冯,解馋之余还养生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

  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讲究的文人墨客名伶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养脾胃之功效,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讲究去东安市场、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和东四牌楼等地,那儿有著名的爆肚冯、爆肚满等,他们的爆肚制作精细,肚嫩佐料唯美。

  著名作家鲁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门框胡同的常客,戏剧名伶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欢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等,用文火炖。

  在这里面的料包可不简单,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甘草等20多种中草药香料组成的,炖出来的肉香味扑鼻。可以说在这一天里,整个城市完全沉浸在炖肉的香味里。

  其实立秋这天吃炖肉,除了久远的风俗习惯以外,对养生保健也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夏天太热,人们会不自觉地偏食,这对人体的生态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还会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物机能造成影响。

  而就在立秋的时候,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体内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时,料包内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对人体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湿、平补平泻的疗效。所以说,立秋吃炖肉既解了馋,又起到了保健和养生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

  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

  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比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

  另外,因为立秋是要庆祝的节日,所以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戴楸叶的习俗,今天在胶东、鲁南一些地区仍有保留。

  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贴秋膘”,立秋时吃其他的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立秋有吃西瓜之俗,西瓜有清暑气祛积淤的作用。比如江苏等地就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还有些地区立秋有吃鸡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还要把桃核留起来,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将桃核扔入火炉烧成灰烬,认为来年可免除瘟疫。

  山东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岛、莱西等地区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语。

本文Hash:5e90abb6d7ac2889b5f124d18297999202f489f7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