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淤血会形成血栓吗

慢性淤血是不会形成血栓的,慢性淤血和血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血栓是指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固体质块,主要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血液本身具有可凝固性,帮助人体在外伤、流血情况下发挥局部凝固、止血等作用,但凝血过程中若凝血-抗凝机制平衡被破坏,便可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可发生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整个血液循环系统部位。血栓根据其形态不同可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混合血栓四类。而淤血则是指静脉血回流受阻,局部组织静脉内血量异常增加的现象。发生淤血主要是由于在外力作用下,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血液从毛细血管破裂处外渗致皮下,所以在完整的皮肤上可以看到皮肤一片淤青。发生淤血24小时后,可以用温水热敷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淤血消散,一般皮下淤血机体会在两周内慢慢吸收消散。

天天吃抗凝药还会形成血栓吗

抗凝药是指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某些凝血因子,从而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但即使用着抗凝药,也会存在一定的几率会形成血栓。

抗凝药是能够对抗血液凝固功能的药物,患者使用抗凝药后,通常能够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但当存在特殊情况时,即使用着抗凝药,也会存在一定的几率形成血栓,如部分患者虽然吃着抗凝药,但选择的药物种类不对,或服用的剂量没有达标、没有规律使用抗凝药,或者使用方法不正确,导致没有达到有效的抗凝目的,可能会出现新血栓的形成。部分患者对于某些种类的抗凝药物存在一定的天然耐药性,也叫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导致正确使用了抗凝药物,但也不能够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此外,如果药物的生产不正规,或储存条件不良,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成分失效,也可能会造成使用后仍出现新血栓形成。

建议患者在使用抗凝药药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检查凝血值。对于部分颅内出血、出血性脑梗死、活动性肠胃出血等急性出血期的患者,应严禁使用抗凝药物,以免加重出血,从而威胁生命健康。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慢性期治疗和急性期治疗有什么不同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慢性期治疗是和急性期治疗的区别在于能否有效去除血栓和危险性的不同。

1、能否有效去除血栓:下肢静脉血栓的急性期指的是发病两周之内的下肢静脉血栓,这种血栓属于比较新的血栓,可以通过溶栓、血凝等方法来尽可能的去除,一般情况下是能够有效去除的。但是慢性期治疗就不一定了,慢性期血栓指的是超过三个月的血栓,此时血栓比较陈旧,无论是用药还是手术消除,都没有办法很好的去除血栓。

2、危险性的不同:急性期是很容易出现致命性的肺栓塞,所以下肢静脉血栓急性期的时候一定要给予患者及时的抗凝、溶栓治疗,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慢性期就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危险了。慢性期血栓基本上都比较稳定,患者不用一直卧床,可以下地走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大,所以就危险性而言,急性血栓会比慢性血栓要危险得多。

本文Hash:247f437306420ab74d441fdc1e1ba9194027334f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