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小儿支气管炎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咳嗽、咳痰、喘憋、胸疼等典型症状。有的同时还伴有发热、疲乏等全身的症状。有时也可以伴有食欲减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的症状。一般疾病的初期可表现为频繁的干咳,逐渐出现支气管分泌物后,随后可产生黏液性的痰。如果有细菌感染,则可有黏液性的脓痰,但由于患儿年龄太小不能咳痰时,往往会将痰液咽下,而掩盖咳痰的症状。当炎症累及支气管范围广、程度较重时,或发生支气管痉挛时,患儿在呼吸时会有喘憋的现象。另外,咳嗽加重也会导致胸疼。

建议平时应留意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等生命体重的变化,以及原有症状是否加重等情况,如有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症状有哪些常见表现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肺炎,肺炎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但夏季并不例外,甚至有些华南地区反而在夏天发病较多。支气管肺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那么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症状有哪些常见表现呢?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症状表现

1、咳嗽:

咳嗽及咽部痰声一般在早期就很明显。早期为干咳,极期咳嗽可减少,恢复期咳嗽增多、有痰。新生儿、早产儿可无咳嗽,仅表现为口吐白沫等。

2、气促:

多发生于发热、咳嗽之后,呼吸浅表,呼吸频率加快(2个月龄内>60次/分钟,2~12个月>50次/分钟,l~4岁>40次/分钟),重症者呼吸时呻吟,可出现发绀,呼吸和脉搏的比例自1∶4上升为1∶2左右。

3、呼吸困难:

常见呼吸困难,口周或指甲青紫及鼻翼扇动,重者呈点头状呼吸、三凹征、呼气时间延长等,有些病儿头向后仰,以便较顺利地呼吸,若使患儿被动地向前屈颈时,抵抗很明显,这种现象应和颈肌强直区别。

4、肺部固定细湿啰音:

胸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或仅呼吸音粗糙或稍减低,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或捻发音,往往在哭闹,深呼吸时才能听到。

小儿支气管肺炎要注意什么

1、支气管肺炎的患儿,大多体格较差,必须加强营养,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锻炼身体,预防感冒。小儿肺炎咳嗽等症状的消失,比病变组织的恢复要快。

2、对于季节气候的变化,要适时增减衣服。疑有对鱼、虾、蛋清等过敏者,要减少或禁止食用。支气管肺炎多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发病,夏季较少,故可采用中医冬病夏治的方法,以“扶正固本”的原则治疗,即通过扶助正气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驱除病邪,从而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

3、父母平时保持孩子房间的湿度,或让使用蒸气吸入器,都有助于减轻患儿的症状。让患儿饮用温水以减轻咳嗽症状,并让他服用解热镇痛剂溶液以退烧。

4、大多数的患儿都会在数天内好转,并且在一周内完全复原。倘若24小时后,症状仍未见好转,那么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有哪些常见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或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气管常同时受累,故可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临床上以发热、咳嗽、肺部可变的干、湿性啰音及呼吸音改变为主要表现。婴幼儿多见,且症状较重,那么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有哪些常见表现呢?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1、症状表现

(1)一般症状:

起病可急可缓,轻者全身症状较少,无明显病容,无热或低热,体温38℃左右,伴疲倦不适等。重者全身症状明显,可表现为中等发热或高热,一般持续2—4日,伴精神不振、睡眠不安、食欲减退,亦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婴幼儿为多。

(2)呼吸系统症状:

以咳啄为主,病初多为刺激性干咳,常于晨间、活动或兴奋时加重,偶可有百口咳样阵咳。以后随支气管分泌物的增加,痰量也逐渐增多,咳嗽较频繁,咳时有痰。当呼吸道痰液积聚过多时,可山现痰鸣。

2、体征表现

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尚好,一般无气促或发绀。多为咽部充血,呼吸稍增快,肺部叩诊多无异常,听诊时呼吸音粗糙或有干性哆音,有时能闻及中等湿性哆音,但哆音部位多不固定,可固体值改变或在咳嗽后消失。

胸部罗音或粗或细,大多是中等湿罗音,主要散在下胸部。咳出分泌物后,罗音可暂时减少。偶因支气管内积痰太多,呼吸音可减低,但咳出痰液后,呼吸音即恢复正常。重症支气管为与肺炎早期难以鉴别,如听到较深罗音或捻发音,咳嗽后罗音无明显减少时,应考虑肺炎作胸部X线检查以确诊。

1、胸部X线检查:

肺纹理增粗或正常,偶有肺门阴影增浓。

2、血液生化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由细菌引起或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总之,根据这些临床症状可以诊断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家长朋友们要注意啦,当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一定要及时的带宝宝到医院检查确诊治疗,以防延误病情,给宝宝和家庭带来痛苦和影响。

本文Hash:bb87120f7ed10b2ddb883ebb31f0fab7b246524c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