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前后给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

导读: 父母离婚前后孩子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变化: (1)不安全感 (2)内疚感 (3)自卑、猜疑心理 (4)补偿心理 (5)逆反心理:

  现代社会离婚似乎已经不足为奇了,在外国就更加普遍,对于大人们来说很痛苦何况心灵脆弱的小孩们呢,这对他们的成长也将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请多关爱他们的心理成长。

 

 父母离婚前后孩子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变化:

  

(1)不安全感

:父母离婚前后,孩子常常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和法律纠纷中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减少,这时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悯。他们会觉得被父母遗忘或不受重视。孩子常常会问自己,“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我该去找谁¡”。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做事畏首畏尾。

  

(2)内疚感

: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曲解,易使孩子陷入烦恼并常常自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夫妻吵架时,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妈妈我听话,我再也不捣乱了,你们别吵了……”过去十分活跃、机灵而聪明的孩子,因为父母关系的改变,而变得退缩、消极,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常常沉浸在内疚之中,这种自责心理,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

  

(3)自卑、猜疑心理

: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别人。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龄大的儿童,还会产生猜疑心理,怀疑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导致人际关系障碍。

 

 (4)补偿心理

: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常常感到空虚,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犯性错误。

 

 (5)逆反心理:

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易形成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无故指责父母,顶撞老师,对人持冷酷的态度。

  因为缺父缺母形成逆反心理的儿童都属年龄比较大的儿童。这些儿童的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旁人冷落、嘲笑而逐渐形成,其中,原来家庭比较美满、生活条件优越、突然家遭不幸的儿童,最易形成逆反心理,产生对抗行为。

父母焦虑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焦虑对孩子的影响有遭到孩子厌烦、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等。

1、遭到孩子厌烦:

如果父母长期处于焦虑的情绪下,举止方面无法得到自控,经常出现催促孩子的行为,并且语气非常的急躁,孩子的内心肯定是非常抵触的,也就不会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孩子也会对家长有厌恶的行为,如果家长被孩子讨厌之后,此时家长的心理会更加的焦虑,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就会也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2、孩子产生自我怀疑:

对于孩子的未来,每一位家长都是焦虑的,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父母长期的处于焦虑,孩子会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表现没有做好,从而引起父母的焦虑、急躁,使孩子变得不自信、胆小,得不到认可,会从最初的自卑变到自闭。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尤为关键,如果父母还意识不到焦虑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发生不良后果,所以父母要用正确的心态去教育孩子,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孩子胆怯心理形成的原因

孩子胆怯心理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自尊心受挫,也可能是交往欲受抑制等。

1、自尊心受挫:

家长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胆怯,并且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采取了责备或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孩子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心理。

2、 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等,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平时孩子的社交圈很小,除了和家长相处以外,很少和其他人进行接触,孩子在见了陌生人以后不知道该如何相处与交流,就会形成胆怯心理。因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并帮助孩子拓宽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渠道,慢慢培养孩子与人交流的欲望。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