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晨练学问多 5个方面需要牢记

导读: 不要起的太早 选择安静安全的地点 选择合适的服装 防止过分出汗 看天气情况是否适合锻炼

不要起的太早

首先,冬天晨练,最好不要起的太早,如果早上五六点天还没有亮就起床,天气过分寒冷黑暗,对我们晨练不利。温度过低,对我们心脏的缠裰砦姘刺激和压力比较大,我们不如多在被窝里睡一会儿,等天已大亮,温度升高,我们再起来晨练也不迟。如果你的晨练不是那种剧烈的长跑,你还可以选择吃完早餐以后再去晨练,这个时候太阳也升起来了,温度也升高了,身体感觉暖和,锻炼起来会比较舒适。

选择安静安全的地点

我们在晨练时一定要选择安静安全的地点。如果选择在马路边,或者人员往来密集的地方晨练,既不安全,也会扰乱我们锻炼的心情。你可以选择人员往来相对较少的河边,公园或操场进行锻炼,这里往藻焐瞬赧往聚集着早上晨练的人群,锻炼起来很有气氛,我们可以专心于晨练,比如散步,打太极拳,跳舞等等。同时,这些地方绿化带比较大,环境优美,更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

选择合适的服装

冬季晨练要选择合适的服装,既要柔软舒适,又要温暖贴身。冬天的早上气温很低,已经不再适合穿短衣短裤进行锻炼,如果你比较年轻结实,做相对比较剧烈的一些运动,比如慢跑,可以穿一套贴身内衣,外加一件卫衣和一条绵质长裤就可以了。如果你年纪稍大又从事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散步,舞剑等,要再加上一套保暖内衣来保持体温,防止感冒受冻。

防止过分出汗

冬天晨练要防止过分出汗,如果冬天晨练时出汗过多,等训练结束,很容易就会受凉感冒。冬天晨练是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防止增肥,养心养身为主,运动太过剧烈,吸入大量的冷空气,对我们的心肺不好。如果是年轻人,早晨有长跑的习惯,晨练出汗以后,回去最好要洗一个热水澡,更换汗湿的内衣,防止感冒着凉。

看天气情况是否适合锻炼

对于冬季有晨练习惯的人,前一天晚上最好看一下天气预报,了解一下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是否适合锻炼。如果第二天有雾,建议第二天晨练时一定要带上一个口罩,以免吸入冬天过凉的雾水和冷空气刺激呼吸道。第二天如果有风,还要带上帽子,如果第二天是阴天或是有雨,就不建议出远门儿进行晨练。关注天气预报,还可以为我们第二天晨练准备合适的服装。

老人冬季晨练学问多 6个方面需注意

1.不宜“早”。

早晨气温低、雾气重、温度大,易患感冒、气喘、“老慢支”和肺心病等,还会使病情加重。故老年人宜在太阳初升后外出锻炼,这时的空气才真正清新。

2.不宜“空”。

晨起血流相对缓慢,血压、体温偏低,且经过一夜的消化,腹中空空。故晨练前应适当喝点热饮,如牛奶、蛋汤、豆浆和稀粥等,以补充人体水分,增加热量,加速血液循环,可防止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3.不宜“露”。

大清早去户外活动,要选择避风向阳、温暖安静、空气新鲜的旷野或有草坪的地方锻炼,不要顶风跑,更不要未锻炼先脱衣露体,以免着凉感冒。

4.不宜“激”。

老年人体质较弱,适应能力差,故运动不宜激烈,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度为宜。可多作些低运动量和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舞剑等。实践证明,老年人作激烈运动容易诱发心肺疾病,不利于身心健康。

5.不宜“急”。

即不作无准备的锻炼。因老年人早晨起床后,肌肉松驰,关节、韧带僵硬,锻炼前应先做准备活动,如甩甩手臂,轻揉躯体,扭扭腰肢,活动活动关节,放松肌肉,待热身后再进行锻炼,防止行运过急而诱发意外伤害。

6.不宜“猛”。

即猛蹲、猛立、猛回头。一般来说,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颈椎骨质增生等症,大脑供血有一定程度的不足。若猛然蹲、立或猛回头向后看,会使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会骤然昏倒。因此,老年人锻炼时速度要慢,动作要缓,切莫猛蹲、猛立、猛回头,以免发生意外。

另外,老年人晨炼前要进食应以松软、可口、温热的食物为宜,如热豆浆、热牛奶、点心、藕粉、发糕、粥、鸡蛋饼、燕麦片等和素炒胡萝卜丝,白菜丝等小菜,吃得既舒服又有营养。

冬季防冻牢记16个要点,保暖先暖脚晨起服热粥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这个时候人们的免疫力低下,又是疾病的高发期,很容易被疾病缠上,如感冒,冻疮等,冬季想要不长冻疮、不感冒,你需要掌握冬季防冻小常识。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帮你御寒保暖,今天小编为您介绍冬季防冻小常识,这16个要点要牢记!

  冬季防冻小常识

  1、手别放进口袋里

  英国脊椎按摩协会专家蒂姆·哈切夫表示,冬季走路不要将双手插进口袋里,而应该戴上手套,甩动双臂,这样可活动臂膀肌肉,改善双臂及双手血流,使得身体生热,更利保暖。

  2、保暖先暖脚

  寒从脚下起,脚部一旦受寒,很容易引起感冒或腰腿痛等病症,因此冬季脚部保暖尤为重要。脚部保暖要有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鞋子的尺码应稍大些,最好垫一双棉鞋垫,脚放在里面要有点空间。其次,鞋底应稍高些,这样可以起到与冰冷地面隔寒的作用。冬季最好每天用温热水泡脚,步行半小时以上,并坚持早晚搓揉脚心。

  3、穿深色衣服

  在冬季养生宜穿深色衣服。研究表明,黑色衣服吸收太阳辐射为88%,军绿色为57%,白色为20%。因此,深色衣服可以使人体多获得一些热量,具有保暖的功能。

  4、围巾保暖不捂鼻

  很多女性都喜欢用围巾裹住口鼻,以减轻吸入寒风和冻鼻头的不适,但是,围巾往往有细小的绒毛或纤维,还会有一些细菌微粒,很容易就会被吸入体内,引发呼吸道感染。正确做法是戴围巾的时候,要把鼻子嘴巴都露出来,以保持呼吸顺畅。如果不是污染严重的天气,最好也不要戴口罩,整天戴着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对冷空气的处理能力会被人为地减弱,稍微受寒,反而容易感冒。

  5、吃巧克力

  意大利实验显示,食用巧克力可以改善脚部的血液流动。巧克力的原料可可当中含有抗酸化力极强的多酚,在这种物质的影响下,可令血管扩张,提高血液内一氧化氮的浓度,而一氧化氮可有效促进血液流动,或许就能从而改善脚部血液流动的情况。另外,人们还发现巧克力内含的某种多酚类物质具有清除血液内活性酸素,维护血管健康的效果。

  6、热饮牛奶暖肠胃

  牛奶是优质蛋白质、核黄素、钾、钙、磷、维生素B12、维生素D等多种人体营养素的最好来源之一,这些营养素可为肠胃提供所需的多种营养。冬季是肠胃最佳储能的季节,多喝热牛奶不仅可以暖和肠胃,保暖全身,还能为身体补充丰富的钙质。同时,牛奶中的蛋白质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脂肪颗粒小,呈高度分散状态,消化率高。

  7、小心御寒方式不当

  预防不当的御寒方式包括衣着单薄、门窗紧闭不通风、钻进被窝蒙头睡等。喜欢时尚的年轻人在出入室内外温差较大的环境时,必须注意及时添减衣物。天冷的时候,不能为追求时尚,露腿或穿着单薄。

  8、晨起服热粥

  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天冷时,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热粥,可以帮助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能预防受寒感冒。对于喉咙不适、发炎疼痛的人,温热的粥汁能滋润喉咙,有效缓解不适感。

  9、多吃红枣

  冬季多吃红枣,不但可以补气养血,还能起到抗寒的功效。人体血液中缺铁会怕冷,因此冬季防寒可多吃红枣,增加铁的摄入,从而提高身体耐寒能力。此外,红枣含有蛋白质、脂肪、醣类、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C、微量钙多种氨基酸等丰富的营养成份,不但美味,还是滋补良药,有强筋壮骨、补血行气、滋颐润颜的功效。

  10、勤晒被褥

  大家知道,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其散热系数仅为0.027。因此,增加被褥内的空气量就等于提高了保暖能力。被褥经过日晒,变得蓬松,不仅增加了空气量,而且还增加了厚度。因此,盖着晒过的被子,总觉得很暖和。

  11、羊肉、生姜最暖身

  这个时候是冬季进补的最好时机,而羊肉、鹿肉都是非常好的驱寒食物。另外,寒冷季节可以适量增加辛辣御寒食物,如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辣椒中含有辣椒素,胡椒中含胡椒碱,它们都属于辛辣食品,冬天适当吃一些,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

  12、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如在室内生炉子和设置暖气或空调设备等,使室内温度经常处于18℃—20C,相对湿度50一60%为最好。人们不应该长时间地处于10℃以下的环境中。此外,进行冬季长跑等体育活动,既可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人体对寒冷的忍耐性。

  13、补钙和补铁

  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因为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而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而牛奶、骨头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新鲜水果和主食也是不可少的,多吃柚子、苹果等生津类水果。

  14、日晒不宜过长

  冬天的太阳又舒服又暖和,每天晒会儿太阳本是好事,因为适当晒太阳有利于机体对钙质的吸收,但晒太阳也有个度,如果时间过长则对身体有害无益。因为日晒过长会损伤皮肤,破坏人体的自然屏障,使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侵袭人体,造成感染,还可诱发许多疾病。婴幼儿皮肤娇嫩,更不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久晒。

  15、门窗不应太封闭

  冬季,很多人紧闭门窗,足不出户。由于紧闭门窗,室内空气流通不佳,导致空气污浊,容易引发头昏、出汗、咽喉干痛、胸闷不适等症状。冬季室内要多通风换气,以保证空气清新、氧气充足。在冬天应该每天开窗通风2到4次,每次10分钟左右。

  16、多做运动不怕冷

  加强体育锻炼,比如:慢跑、登山等。运动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神经末梢血液流通不足等症状,运动时以微汗为宜。平时加强手部和脚部运动,比如:经常搓手,工作学习闲暇时多活动脚腕。久坐或久立的人必须重视工间操,多做手足和腰部活动,以加强血液循环。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