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出汗所反应的问题

1.手掌出汗:人体的汗腺多达500万个,其中有2/3分布在手掌,所以人紧张的时候手心容易出汗,从中医的角度讲,人容易紧张是心的阴阳失衡的表现。

2.鼻汗: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此种情况多见于肺虚病人,病变见于肺气宣萧失常。

3.额汗: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这是脾胃内伤的表现。

4.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出汗且有异味者,为中焦有湿;凉而出汗者,为肾阳虚衰。

5.腋臭汗:汗臭如狐臊气味,夏天出汗多时味更浓烈,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腋等处的大汗腺分泌异常、中焦有湿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尤以青春期姑娘更多见。

6.会阴汗:出汗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凡肝胆湿热,肾阳虚衰的人,均可导致会阴部有异味汗出。

7.房事后出汗:男性较多见,在房事后腰部出冷汗,这是命门火衰,应以补肾阳为主。

8.盗汗:入睡后出汗,醒来就汗止,常伴有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大多是由于阴虚内热、阴津外泄,常见于肺阴虚、心阴虚、肾阴虚。

9.黏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是重感冒或其他症状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汗。此种汗表明身体有湿热不清。

10.黄汗:汗呈黄色,似黄表纸色,多因大汗后冷水冲浴,寒湿之邪入内或因寒湿郁遏,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

11.血汗:汗液呈淡红色,如同洗肉水。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者多致汗液变红。

12.自汗:平时容易出汗,活动后更厉害,常伴有精神疲惫、肢体乏力、气短怕风等症状,这多半因为胃气虚弱、心阳虚、肾阳虚,阳虚固不住汗所致。

13.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滴汗皆无。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而寒阻经络所致。

14.半边身汗:指半边身体多汗,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肾性高血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15.劳心汗: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津津。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女性分娩后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等,遇有上述种种出汗异常之症,不可盲目敛汗、止汗。应补心阳、脾阳、肺阳、肾阳,以起到固汗的作用。

注意六个部位出汗 反映身体健康问题

中医上有“动汗”和“静汗”之分。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诊断: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诊断: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其天生体质虚弱造成。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诊断: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加强体质;还要有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以免破坏正常的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进而引发其他疾病;还要保证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与激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预防感染;不要购买塑料制的生活用品,尽量避免环境激素的危害。

  4.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诊断: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诊断: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6.手心、脚心出汗——血虚

  诊断: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表现 日常需要怎样护理

脑出血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所以我们都知道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脑出血是现在很多中老年人易患的脑心血管疾病,常常因意识改变、头痛、恶心,呼吸不均匀而发病,那么具体的脑出血的表现有哪些呢?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护理?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表现

(1)内囊出血

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侧“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内囊出血病辑范围较大,神经损害症状较重。但若出血偏于内囊外侧,主要损害外囊部位,则临床症状多较轻些,多无意识障碍,偏瘫也轻,预后较好。

(2)丘脑出血

如属一侧丘脑出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表现对侧轻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本体感觉障碍明显。如果出血量大,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呕吐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尖注视等症。病情往往危重,预后不好。

(3)脑叶出血

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4)桥脑出血

桥脑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早期表现病处侧面瘫,对侧肢体摊,称为交叉性瘫。这是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如果出血量大,则影响对侧,出现四肢瘫、瞳孔缩小、高热、昏迷等症;如果血液破入第四脑室则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等严重症状,预后多不好。

(5)小脑出血

若出血量少,临床表现常常是先出现头晕,继则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走路不稳、讲话不清;如果出血量大,压迫延髓生命中枢,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6)脑室出血

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室出血为脑室内脉络丛破裂出血,较为少见。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临床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发病后1~2小时便陷入深昏迷、高热、四肢瘫或呈强直性抽搐、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等。病情多为严重,预后不良。

脑出血的日常护理

第一、翻身护理

家属要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几次,并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拍打,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第二、预防感染

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第三、便秘护理

对于便秘偏瘫病人如何护理脑出血并发症?通常情况下是防止患者出现便秘,需改善注意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

第四、骨隆护理

病人瘫痪在床,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每日进行翻身,保持床铺干燥清洁。

良好的护理工作如果能积极的做到位,那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康复和痊愈还是没有问题的。另外,要及时发现及时进行详细医治也是挽回生命最好的保障。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