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防病增寿 想要长寿就来看看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小编就来介绍几种防病增寿的养生方法。  人人都害怕老化,因为一旦老了青春是不会再倒流的,只会一天天变老,一天天身体衰弱。直至有一天,整个身体动弹不得,停止呼吸。年轻人还要大把时光,所以不怕老去,可是对于过了30岁的人来说,一下子就开始害怕老去了。因为进入30岁行列了,皱纹开始横生,脸上已经开始老了。对此,建议日常要做好养生措施,帮助自己防病增寿。

  1.png

  日常如何防病增寿

  一、防病

  1、有好心情

  祖国医学认为,情绪与健康有极大的联系,人的精神情志都是脏腑发挥功能的体现。人的情绪变化过大,对身体健康是有影响的,比如说当人们一直处于压抑或是紧张的状态时,对会对神经产生不良刺激,而且这种刺激不是立马消失的,而是反复、连续的刺激。最终就会使得人体的气机变乱,甚至出现气血失调表现。

  所以说,人们想要防病的话,需要时刻保持好心情,别让自己的情绪大起大落,需要学会控制的情绪。当情绪不好的时候,要及时释放,比如说找朋友谈心,或者说听音乐等等,帮助你放松身心。

  2、节制饮食

  节制饮食包括食量的节制和食物选择的节制,食量节制意思是不能暴饮暴食,吃太多了会损伤肠胃,还会导致营养过剩,诱发肥胖。而且肥胖人群可是很容易被内分泌失调、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盯上的,所以说,节制食量是非常有必要的。确保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进食。

  另外,食物选择的节制意思是,吃的食物要经过筛选,不能看到啥就吃啥,想吃啥就吃啥。日常进食需要先想想你想吃的食物,自己能不能吃,比如说肥胖人群要少吃甜食、油炸类的食物。比如说宫寒的人们,要远离生冷寒凉的食物。比如说内热严重的人,则不能吃辣椒、韭菜等食物,以免助热生火,加重内热。

  二、增寿

  1、放松身心

  现在很多人面对繁重的工作,整天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压力让他们踹不过气,身体也日渐疲劳,整个人看起来一点精神都没有,衰老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如果你想要长寿一点,就需要放松身心,压力过大的话,体内容易产生压力激素皮质醇,此类物质体内堆积量过多的话,很容易导致人们抑郁,出现慢性疼痛,甚至还会诱发心脏病。当身体被病痛不断折磨之后,会缩短寿命。

  所以说,日常生活中要适当放松自己,下班后就不想工作的事情了。每天晚上练练瑜伽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或者说傍晚出门散散步,慢跑一个小时,有助疏松筋骨,减缓身体疲劳。

  2、坚持午休

  午休是养生的好方法之一,建议人们每天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午休,因为经过了一上午的工作,身体已经很疲劳了。午休可以放松身体,改善疲劳。同时,还能够弥补夜晚失眠造成的睡眠不足问题,如果睡眠长期不足的话,细胞衰老的速度会更快。所以说,想要增寿的话需要确保充足的睡眠。

  因此,中午必须要养成午休的习惯,增加自己的睡眠之间。有午休的话,整个下午才能精神满满。现在是秋季气温变化大,午休的时候,要记得盖好小毛毯,以免凉风吹过的时候受凉,诱发感冒问题。

中医研究的养生长寿要诀

  长寿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例如秦始皇的一生就苦苦寻找不老药,但是人终究有一死,尽管如此,人类也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使平均寿命不断提高。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

  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处)有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穴,项后枕骨一带有风池、哑门、医明、玉枕、翳风穴,两鬃有太阳、率谷穴,额前还有印堂穴。如以梳子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0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有26块骨,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多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

  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

  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既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又可以舒通心肾,滋生肾水,抑制肾脏虚火,排泄体内毒素杂物;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御寒暖体,缓解肌肉紧张,消除各种疲劳,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气,祛风湿,助消化,通大便,止泻痢;同时,还能治疗头顶痛、疝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疾病。

  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九大中医养生秘方 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如今,中医养生为大多数人所相信,也为大多数人所诟病,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医养生的许多观念依然值得现代人借鉴学习。

  秘方一: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秘方二: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秘方三:固精养生

  中医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秘方四: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秘方五:顺时养生

  中医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秘方六:排毒养生

  中医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排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

  秘方七: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减肥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秘方八:修身养生

  中医认为,凡追求减肥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秘方九:调气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