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从笔端来 谈谈书法的养生功效

今天的“国学”概念不是中华古代文化原有的词语,而是近代以来为了应对西学的冲击而提出的“新词”,著名学者章太炎和邓实认为: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若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所谓“国学”可分六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中医);按《四库全书》可分四类: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按照现代学科分类可分为哲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中医学、古代科学等;按照学术流派分主要有儒学、道学、佛学以及中医学等。

著名学者马一浮就说过:“国学者,六艺之学也。”这里的“六艺”是大六艺,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这六部经典,也就是“六经”。“经”(经典)始终是排在第一重要的内容,“六艺”(六经)是中国原创精神的主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

而《礼记》有“小六艺”“大六艺”之分,被称为“小六艺”的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大致可以理解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小六艺是周代时贵族教育的基本内容,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总之,“小六艺”是培养人格和技能,“大六艺”是培养情怀和精神。

礼是古代的礼仪、礼节,古人分出了“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就是音乐,比如《论语》里提到的韶乐。射是指射箭的技术。御是指驾驶马车的技术。数指数术,五运六气、算术之类都属于数的范畴。书就是书法,写一手好字、好文章,主要是今天的书法、国画一类的艺术。整体来看,小六艺里对今天养生仍有很大价值,而且为今天中国老年人应用较多的是:“乐”和“书”。

书法的养生价值

自古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书法的养生价值在古代就被中国人认识到了。

唐朝的和尚皎然作诗说:“浊酒不饮嫌昏沉,欲玩草书开我襟。”书法可排解忧闷,开阔胸怀的作用。宋代的陆游说:“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练习书法能愉悦心情,有利于防治疾病。毛泽东主席也曾说:“学习书法能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

将写毛笔字与养生联系在一起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书法是脑力劳动,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尤其是锻炼整体架构、布局的思维,同时书法也是需要周身参与的轻体力劳动。

此外,书法时还要用心、用神、用气,临池,握笔,开卷,必端直凝视,专心致志。写字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执笔则指实、掌虚、腕平、肘起。一身之力由腰部渐次过渡到肩、肘、腕、掌、指,运于毫端。古人关于书法的要领有说:“力发乎腰”,“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就是指此而言。

所以,书法看上去只是手的动作,其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周身气血都在运行。书法也是一种“练功”。

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而书法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调节脏气失调。

狂喜之时,书能凝神气;暴怒之时,书能抑肝火,平心平;忧悲之时,书能散郁结,悦精神;过思之时,书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书能宁神定志。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唐太宗《笔法诀》说:“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 敛”。唐太宗已经观察到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写出的不同状态的字。

书法养生四阶段

有人把书法养生总结成四句话:“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

“洗笔调墨四体松”是第一阶段,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达到四体放松,疏通全身气血经络。

“预想字形神思凝”是第二阶段,王羲之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就是要思想集中,脑海中先构思好,筋脉、气血准备充分,然后再书写,才能下笔有神。

“神气贯注全息动”是指把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

“赏心悦目乐无穷”是指书法完成后的欣赏活动,是第四阶段。好的书法作品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书写者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心境也随之净化。

书法的六养作用

书法养神《黄帝内经》说人的心神是:“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少躁动,通过专一不杂、养神的书法之动,达到养神的目的。书法还可以培养耐心,细心,书法的起笔、收笔处培养精微的好习惯。

书法养目书法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而观察最为重要。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书法尤其重眼的观察能力。

书法养美书法是创造美、欣赏美、发现美。

书法养正柳公权说:“心正则字正”,通过书法陶冶性情,提升人格,即“见字如人”。

书法养气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此气至大至刚。书法的气息、气韵的培养本质上是培育“浩然之气”,培育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书法养勤书法需要坚持、勤奋,这就是养勤,杜甫的《柏学士茅屋》诗中说:“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实践证明,很多书法家都长寿,如唐代的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其后的文征明89岁,梁同书92岁,翁同龢85岁……当代著名书法家超过90岁不在少数,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均享寿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等更上了百岁高寿。

长寿能从笔端来 谈谈书法的养生效果

   自古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书法的养生价值在古代就被中国人认识到了。

  

  今天的“国学”概念不是中华古代文化原有的词语,而是近代以来为了应对西学的冲击而提出的“新词”,著名学者章太炎和邓实认为: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若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所谓“国学”可分六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中医);按《四库全书》可分四类: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按照现代学科分类可分为哲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中医学、古代科学等;按照学术流派分主要有儒学、道学、佛学以及中医学等。

  著名学者马一浮就说过:“国学者,六艺之学也。”这里的“六艺”是大六艺,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这六部经典,也就是“六经”。“经”(经典)始终是排在第一重要的内容,“六艺”(六经)是中国原创精神的主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

  而《礼记》有“小六艺”“大六艺”之分,被称为“小六艺”的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大致可以理解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小六艺是周代时贵族教育的基本内容,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总之,“小六艺”是培养人格和技能,“大六艺”是培养情怀和精神。

  礼是古代的礼仪、礼节,古人分出了“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就是音乐,比如《论语》里提到的韶乐。射是指射箭的技术。御是指驾驶马车的技术。数指数术,五运六气、算术之类都属于数的范畴。书就是书法,写一手好字、好文章,主要是今天的书法、国画一类的艺术。整体来看,小六艺里对今天养生仍有很大价值,而且为今天中国老年人应用较多的是:“乐”和“书”。

  书法的养生价值

  自古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书法的养生价值在古代就被中国人认识到了。

  唐朝的和尚皎然作诗说:“浊酒不饮嫌昏沉,欲玩草书开我襟。”书法可排解忧闷,开阔胸怀的作用。宋代的陆游说:“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练习书法能愉悦心情,有利于防治疾病。毛泽东主席也曾说:“学习书法能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

  将写毛笔字与养生联系在一起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书法是脑力劳动,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尤其是锻炼整体架构、布局的思维,同时书法也是需要周身参与的轻体力劳动。

  此外,书法时还要用心、用神、用气,临池,握笔,开卷,必端直凝视,专心致志。写字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执笔则指实、掌虚、腕平、肘起。一身之力由腰部渐次过渡到肩、肘、腕、掌、指,运于毫端。古人关于书法的要领有说:“力发乎腰”,“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就是指此而言。

  所以,书法看上去只是手的动作,其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周身气血都在运行。书法也是一种“练功”。

  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而书法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调节脏气失调。

  狂喜之时,书能凝神气;暴怒之时,书能抑肝火,平心平;忧悲之时,书能散郁结,悦精神;过思之时,书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书能宁神定志。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唐太宗《笔法诀》说:“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唐太宗已经观察到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写出的不同状态的字。

  书法养生四阶段

  有人把书法养生总结成四句话:“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

  “洗笔调墨四体松”是第一阶段,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达到四体放松,疏通全身气血经络。

  “预想字形神思凝”是第二阶段,王羲之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就是要思想集中,脑海中先构思好,筋脉、气血准备充分,然后再书写,才能下笔有神。

  “神气贯注全息动”是指把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

  “赏心悦目乐无穷”是指书法完成后的欣赏活动,是第四阶段。好的书法作品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书写者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心境也随之净化。

  书法的六养作用

  书法养神《黄帝内经》说人的心神是:“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少躁动,通过专一不杂、养神的书法之动,达到养神的目的。书法还可以培养耐心,细心,书法的起笔、收笔处培养精微的好习惯。

  书法养目书法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而观察最为重要。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书法尤其重眼的观察能力。

  书法养美书法是创造美、欣赏美、发现美。

  书法养正柳公权说:“心正则字正”,通过书法陶冶性情,提升人格,即“见字如人”。

  书法养气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此气至大至刚。书法的气息、气韵的培养本质上是培育“浩然之气”,培育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书法养勤书法需要坚持、勤奋,这就是养勤,杜甫的《柏学士茅屋》诗中说:“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实践证明,很多书法家都长寿,如唐代的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其后的文征明89岁,梁同书92岁,翁同龢85岁……当代著名书法家超过90岁不在少数,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均享寿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等更上了百岁高寿。

药膳养生的好处 当归的功效与做法

  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说法是:“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可见,其解释与上述诗词不谋而合。此外,当归还有另一种意义,即宋代陈承《本草别说》云:“使气血各有所归。恐当归之名,必因此出也。”两种说法均通,后者尤为贴切。

 

 功效古今谈

  当归味甜、微苦、略有麻舌感,以主根粗长、支根少、油润、断面黄白色、香气浓郁者为好。当归一般分为当归身(含当归头)和当归尾,多用全当归。

  当归归肝、心、脾和大肠经,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医早已明确其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主要功能。正如清代《本草经百种录》所说:“当归为血家必用之药……实为养血之要品。”若分用,当归身长于补血、润肠,当归尾长于活血止痛。

  现代研究对当归有了新的认识。它含有挥发油、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物质,能显著促进机体造血功能,升高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调节血脂;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调节子宫平滑肌。还能增强免疫、抗炎、保肝、抗辐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

 

 当归的功效一:补血养血。

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为补血第一药,适用于心肝血虚证所致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唇甲浅淡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当归与熟地、白芍、川芎配伍,组成补血代表方——“四物汤”,有调经补血之功,尤其适于产后血虚的调治。

  

当归的功效二:润肠通便。

中医认为精血同源,血虚者津液也不足,肠液亏乏易致大便秘结。当归可润肠通便,常与麻仁、苦杏仁、大黄合用治疗血虚便秘;与防风、川芎、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等组成防风通圣散,可泻热通便。

 

 当归的功效三:调经活血。

当归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既可通经调经,又能活络止痛,尤其适合女性使用,特别适合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等病证,被古人称为“妇科圣药”。与桃仁、红花、熟地黄、白芍、川芎配伍,组成妇科名方——桃红四物汤,常用于经期提前、痛经。

  

当归的功效四:防治冻疮。

中医认为冻疮虽然病在皮肤上,其实多为素体阳气不足,外寒侵袭,阳气不伸,寒凝血淤而致。因此治疗上常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当归生姜羊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方中当归养血活血,生姜温阳散寒,羊肉补虚生血,全方共济养血活血、温阳散寒之效。

  天寒地冻时最易发生冻疮。这是机体局部遭受低温侵袭而引发的组织损伤,多发于身体的末梢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耳部和鼻尖、面颊等。每逢冬令,老疮处易于再发。中医认为这多为寒冷侵袭、气滞血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组织缺氧所致。当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为治。当归羊肉汤有活血温经、散寒止痛之功,为辅助调理的药膳。

  材料:当归20克,红花、花椒各6克(中药店有售),羊肉400克,生姜4片。

  烹制:药材用煲汤袋包裹,羊肉洗净,切块,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弃药包,下盐便可,为3~4人用。

  当归炖鸡

  材料:母鸡1000克,当归20克,大葱5克,姜5克,盐3克,料酒5克,味精1克,胡椒粉1克。

  做法:母鸡去毛,去内脏,当归洗净后用纱布包好,放入鸡空腹腔内,加葱,姜,盐等上述调料,用小炖烂,出锅时撒胡椒粉少许,去当归渣即成。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