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有度 冻中有动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指的就是秋季不要过早过多地添加衣物,适当的冻一冻,激发身体逐渐适应寒冷,可预防冬季多种疾病。“秋冻”既是顺应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良方。中医养生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是阴长阳消的季节,要以养阴为主。天气凉爽,穿衣要有所控制,可有意识地“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随着气温的变化,毛孔会越来越收紧闭合,毛孔闭上了,外界的邪气就不容易侵入,人体对外界的御寒能力也就增强了。“秋冻”其实就是通过调节自身的能力来增强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所以俗话说的“春捂秋冻”是很有必要的。秋天正是耐寒训练的好时机,但“秋冻”不应盲目进行,特别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秋冻有度及时加衣

“秋冻”并不是强调一味的冻,在秋冬交替之际,每个人都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防病措施。“秋冻”还要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37摄氏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天气降温后,如果衣服过于单薄,这样的“秋冻”就过度了,容易诱发感冒等不适。

特殊人群不宜“冻”

“秋冻”掌握度才有保健作用,靠的是感受,而不是盲目跟风,特殊人群不宜秋冻。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易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旧病复发,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胃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病情加重。所以,秋冻要因人而宜。

特殊部位不宜“冻”

“秋冻”时,对身体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有4个部位不仅冻不得,而且还要注意保暖。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因此,爱穿露脐装的女孩,秋季最好不穿。脚部,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脖子,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肩部,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贵在“冻中有动”

“秋冻”更多的是要我们在冷的环境中进行锻炼,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待在寒冷的环境中硬冻着,那样必然冻出病来。因此,要想抗冻,必须“冻”“动”结合。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增加“秋冻”的效果。

慢跑慢跑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促进对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跑步还能有效刺激代谢,增强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与健美。跑步还可大大减少由于不运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及肥胖症的发生率,能降低胆固醇,防止或缓解动脉硬化、心肺功能衰退等。慢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享受“空气浴”。如果人们经常处在潮湿的空气中,就会感到精神疲惫、四肢无力,工作效率下降。因此,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病人,都应到户外多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

登山秋日登山,也具有耐寒锻炼的作用,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对人体生理机能提高有帮助。爬山时,随着高度在一定范围内的上 ,大气中被称作“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加之气压较低,能促进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许多变化,能降低血糖,增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山上温度一般较山下低,温度变化较快,这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能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除了以上方式外,耐寒运动还可以选择打太极拳、定量步行、骑自行车、打球、气功等。无论哪种锻炼方式,关键都在于坚持和合理。

需要提醒的是,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韧带的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在没有准备活动的情况下也会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这就是效果好的标准。但如果锻炼后十分疲劳,休息后仍然身体不适,那么运动量可能过大了,下一次运动时一定要减少运动量。

秋冻的误区有哪些,秋冻对身体真的有好处吗


“春捂秋冻”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养生方式,因此也受到很多人的信奉,而现在正处于秋季,天气也已经渐渐凉起来了,但是我们还是会看到身边有些人群穿的十分单薄,如果询问,他们就会说,秋冻嘛,多冻冻对身体好。

那么这个秋冻真的对身体好吗,日常中人们对秋冻的误区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来给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秋冻的误区有哪些

1、秋冻要少穿衣

秋冻虽然是让人减少穿衣的件数,但是在天气寒冷的状态下,还是要注意保暖。

2、吃冷饮喝凉水

秋冻并不适合进食生冷的饮食,还是应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

3、不分人群

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因此在进行秋冻的时候,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质进行选择

秋冻对身体真的有好处吗

适当的凉爽刺激,可以锻炼人体的御寒能力,可以让人体更为适应秋冬季的气候,帮助提高身体免疫力,避免疾病的发生。本文由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不过秋冻也要注意时间和人群,在白露之后,最好就要做好保暖工作了,而对于本身体质较差的人群,则不适合进行秋冻。

哪些人不适合秋冻

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到寒冷空气刺激,会刺激身体中的血管,造成心血管疾病病情加重。

2、肠胃消化道溃疡的人群,人体受寒后,很容易刺激肠胃,诱发疾病的发生。

3、关节炎患者应该在秋冬季做好保暖工作,因为受冻会加重病情。本文由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盲目秋冻损健康,健康秋冻有技巧,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入秋后,许多人不太重视保暖,盲目进行“秋冻”,一些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就很容易在此时患上呼吸道疾病。“秋冻”看似简单,如何“冻”得合理、“冻”得适度、“冻”得健康,大有学问。

  初秋是“秋冻”的最佳时机

.hzh{display:none;}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冻九捂四”指的是在乍暖还寒的4月不要急于减少衣服,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9月不必急于增加衣服,不妨冻一冻。

  “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寒能力,这样的防寒锻炼能提高人体的抗御机能,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初秋,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只有在夏末秋初开始“秋冻”,才能自然过渡到对秋凉和冬寒的机体调节,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在日夜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的初秋,无须急忙加衣,适当“冻一冻”无妨,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但在夜间睡觉时要适当盖些被子,以免受凉。

  晚秋温差大“秋冻”需慎行

  在日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切勿盲目“秋冻”,由于此时,强冷空气不断入侵,气温骤降,气温变化幅度大,不能一味强求“秋冻”,否则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此时要适当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青壮年包括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和小孩最好不要早添厚衣,这样有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抵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能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很快会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应注意气温变化而适当增加衣服。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如何“秋冻”有益健康

  

“秋冻”不仅是停留在穿衣上,适当的活动锻炼对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极有好处。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不论何种活动,都要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让寒气通过排汗而扩张的毛孔入侵到人体,当周身微热,出汗即可停止。如果要进行冷水浴锻炼,建议整个秋季都要进行,不要间断


  五类人要远离“秋冻”


  虽然适当的“秋冻”对人体有益,但是有5类人应远离“秋冻”:

  1、心血管疾病患者

  人体要抵抗低温就必须把血液从皮下血管输送到身体内部,这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搏动加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脏缺血、缺氧,造成冠状动脉痉挛,附壁血栓脱落,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2、溃疡病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导致胃痉挛,使原有的溃疡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

  3、脑血管疾病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容易引发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4、慢性肺病患者

  秋季的寒冷空气会对呼吸道产生不良刺激,引起过敏反应,诱发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痉挛,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5、关节炎患者

  风寒湿邪是造成关节病变的主要诱因,寒性凝滞,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此,这类病人,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的保暖,不适合“秋冻”。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