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熬多长时间最好

导读: 中药熬多长时间最好 熬中药的注意事项 1.煎药用具的选择 2.不要清洗药材 3.煎药前的浸泡 4.煎药的火候 5.煎药时间和次数

中药是很常见的一种汤药,它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中药会有不同的药用效果。一般情况下,熬中药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火候和时间的控制,那么中药熬多长时间最好呢?一起来看看吧。

中药熬多长时间最好

煎煮时先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20~30分钟,滤渣取出第一煎药汁,然后加水煎煮第二煎,第三煎,第二煎,第三煎也需要先武火煮沸后改文火加热,时间依次递减5分钟,加水量也相应减少,将两次或三次所煎取药汁,混合均匀后分2~3次服用即可。另外如果补益药,煎煮时可熬的时间长些,矿物类,果实种子类也应适当延长熬取时间,清热解毒类药物及含挥发油的花叶类药物熬制时间可以缩短5~10分钟。

熬中药的注意事项

1.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2.不要清洗药材

很多没有经验的朋友,在煎煮中药之前,都会选择将药材进行清洗一番,认为这样更加的干净,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清洗会导致细小的中药材被冲走,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而且大部分中药材在炮制之前,都已经清洗过了,可以直接煎煮。

3.煎药前的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样做能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4.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5.煎药时间和次数

煎中药一般情况下都是煎两次,第一次是“头煎”,药效可溶出45%左右,而第二次煎,药效可溶出35%左右,然后早晚各服一次,这样药效也才会发挥到最好。

经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熬多长时间最好已经有了认识了,此外还为大家介绍了熬中药的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中药一般熬多长时间最好 熬中药的注意事项


虽然现在吃西药比较方便,但中药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比如副作用小,可以调理身体等。不过中药有它独特的熬制方法以及服用方法,想要发挥最好的效果,就要了解这些知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药一般熬多长时间最好。

中药一般熬多长时间最好

中药煎多长时间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能来决定。一般滋补类的药物需要小火慢炖,煮开后小火再煎煮30-60分钟左右,这样才能够使药物的药效发挥更好,煎中药的容器一般用砂锅。

熬中药的注意事项

1.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2.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锅或不锈钢器皿等,切忌铁、铝等易腐蚀器皿。

3.用水的选择

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4.时间

熬药时间长短直接影响药效。中药煎煮时间从药液煮沸之后开始计时,一般治疗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药熬10—15分钟即可,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其余的中药煎煮20—25分钟即可。

上面就是为大家介绍的中药一般熬多长时间最好相关知识,此外还介绍了熬中药的注意事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祝你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补肾的中药熬多长时间最好

并不存在补肾的中药熬多长时间最好的说法,补肾的中药一般需要熬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

补肾的中药比较多,常见的药物一般有熟地黄、生地、杜仲、巴戟天、山药、桑葚、金樱子、肉桂、杜仲、菟丝子、芡实等,服用这些中药以后可以改善肾虚的症状,比如性欲减退、精神萎靡、阳痿早泄、出虚汗等,有利于病情快速康复。在熬这些中药的时候,首先需要使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有利于药效成分的析出,用大火煮沸20分钟以后,再选择用小火慢慢的熬,熬的时间一般需要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这样可以使药效更好的发挥,然后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服用药物以后不可以喝酒,因为酒里面含有大量的酒精,属于辛辣刺激性的饮品,容易降低药效,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