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的养生好处 教你刮痧防暑降温的方法

导读: 刮痧的好处 四肢刮痧注意事项: 刮痧的方法 胸部刮痧的注意事项: 刮痧瘦腿

  刮痧是我国传统中医的自然疗法之一,刮痧不仅可以防病治病,而且能够对我们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除此之外,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选择四肢刮痧,还可以帮助我们防暑降温,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吧。

  刮痧的好处

  四肢的刮痧,不仅可以帮助笼统意义上的"通经活络",而且可以针对具体经络,做治疗意义上的"通经活络"。

  第一步:四肢内外侧涂上刮痧油,从上肢开始:刮拭手臂内侧,从上向下经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然后刮拭上肢外侧部,从上向下经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第二步:下肢先刮拭膝眼:刮拭前先用刮板的棱角点按膝眼,由里向外,宜先点按深陷,然后向外刮出。然后刮拭膝关节后部,委中穴可重刮。

  第三步:刮拭下肢内侧部:从上向下经过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重点穴位血海、曲泉、阴陵泉、膝关、阴谷等)。

  第四步:刮痧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经过足阳明胃经(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膝阳关、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殷门、浮郄、委中、委阳、合阳等)。

  四肢刮痧注意事项:

  1.膝关节宜用刮痧板棱角补法刮拭,体弱、肌肉萎缩者尤其要注意。

  2.四肢刮拭是应尽量拉长,不明包块、感染、骨伤、挫伤、痣瘤、皮肤溃破等不宜刮拭。

  3.下肢静脉曲张、水肿患者,应从下向上改变方向刮拭。

  刮痧的方法

  胸部刮痧的操作顺序先刮任脉(即中间),一直刮到胸骨的最下端,用单脚刮法;再避开乳头分别横向刮拭左右两侧。

  对胸部刮痧时刮板与体表的接触角度要小,受力就相对越小,角度以45°为宜,力度要轻。患者仰卧位,施痧者位于患者左右侧,开始施痧。

  (1)施痧者涂抹少许介质于患者胸骨柄体表处,右手握住刮痧板,自上而下刮拭任脉循行部位的胸骨柄体表,刮至膻中穴时,可稍微多刮几下,可以起到补气的作用,到上皖穴止,局部痧出为度。

  (2)用刮板角轻轻点揉天突穴(点揉天突穴时用力要轻揉,此处深部为气管所在,用力过重会引起呛咳甚至造成窒息)。

  (3)以患者胸骨柄为中线,施痧者用刮板分别向左右两侧沿肋骨横向刮拭,刮痧时整个刮痧板要紧贴肋骨,角度要小,经过乳头时(哺乳期妇女不宜进行治疗)要绕过,至局部皮肤微红即可。

  注意:胸部刮痧时刮板与体表接触角度不宜过大,角度越大,力度就相对越重。胸部为心、肺之所在,用力过重会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和损害,对于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宜采用。

  在胸部刮痧的时候,不仅可以改善女人的乳腺增生、胸部血液循环不良等状况,而且对于心肺肝胆脾胃这几个脏器的治疗、保健、预防等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胸部刮痧的注意事项:

  除了中间竖着刮拭以外,胸部肋骨区域要横向刮拭(胸部是肋骨所在的地方,一般刮痧都是从上往下刮的,在胸部只有中间是从上往下刮,其他地方都是横着刮,尽管经脉是竖着的,但我们不能竖着刮,竖着刮的话,那刮过一根一根的肋骨不就像搓衣板一样吗?对瘦的人来讲就太难受了,所以胸部由肋骨的地方都要横着刮。

  如果人比较瘦,刮拭时力度要轻,如果刮的力度过大、刮的时间很长,容易造成骨膜的损伤。

  横刮时,要横着大面积的刮拭。刮板是有一定宽度的,它每次接触皮肤的区域就是刮板的宽度,千万不要拿角部,沿肋骨沟去刮,易造成肋骨的损伤。

  肋骨的区域刮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局部刮痧刮到毛孔微微张开就可以了,若刮的过度,就会造成骨膜的损伤。

  乳头部位千万不要刮。

  刮痧瘦腿

  从膝盖弯根开始,向下刮,每次只能刮一个方向不能像搓澡一样来回的刮!(如果有下肢静脉曲张或水肿,则必须从下往上刮,以改善血液循环,否则相反方向会越来越严重。没有的话,两个方向皆可,但是当然还是下至上好,使得疲惫了一天的腿放松,血液循环有所改善)

刮痧养生 背部刮痧好处及方法

  刮痧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刮痧板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之目的。但刮痧疗病时应注意相关注意事项,防止出现意外。下面小编就给大家降降背部刮痧的好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起来看一下。

  背部刮痧的好处

  对背部保健刮痧主要是对督脉和膀胱经做刮痧,就是刮拭人体的背部,经常性刮拭这些部位,可以清除五脏六腑的代谢废物,排除外邪侵袭而引起的隐患,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有很好调理功效,进而保障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背部刮痧的方法

  大杼、胆俞、肩贞穴等背部保健刮痧:先刮拭大椎至脊中穴,要从上而下刮拭,刮25次;接着沿背部的膀胱经刮拭,自上而下从大杼穴刮至胆俞穴,左、右各刮拭25次;最后从背部的膀胱经分别向左、右肩部方向刮拭,自上而下进行排刮,按顺序刮拭肩井、秉风、臑俞、肩贞等腧、膈关、魂门各穴位,分别刮拭20遍。

  刮拭背部正中线:从大椎穴至长强穴上。由上向下刮拭,用力应轻而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刮拭背部两侧(包括胸椎、腰椎和骶椎两侧):主要刮拭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即脊椎旁开1.5寸和3寸的位置。手法可稍微重些。

  背部刮痧的适用病症

  有调整脏腑、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如刮拭心俞可治疗心脏疾病,如冠心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刮拭大肠俞穴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

  背部刮痧的注意事项

  手法宜用平补平泻,可视患者体质、病情而定。

  刮背部正中线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身体瘦弱脊椎棘突突出者,可由上而下用刮板棱角点按两棘突之间刮拭。

  背部刮痧不但可以治疗疾病,还可诊断疾玻如刮拭背部在心俞部位出现明显压痛,或出现大量痧斑,即表示心脏有病变或预示心脏即将出现问题。

中医刮痧养生 详解中医刮痧的四种方法

  刮痧是中医自古流传下来的按摩疗法中比较典型的一种,那么刮痧的方法有哪些呢?大家是不是都非常想知道,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下中医刮痧的方法有哪些,一起去看看吧!

  刮痧的方法

  1.刮痧法

  在中医刮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刮痧法,因为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最多,而且作用也最为明显。

  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

  直接刮痧法指的就是用热毛巾擦洗已经被刮过的部位的肌肤,然后在均匀的涂抹上一些刮痧的介质,并且用刮痧的工具直接接触肌肤,这样就可以在特定的部位反复进行刮拭,一直等到皮肤下面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

  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

  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不但手法灵活,而且还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施治部位,例如头痛、身体乏力以及发热等症状,都是可以通过自行施治来解决,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实用广泛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

  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3)挤痧法

  对因痧引起的疾患,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皮肤,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点”为止。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

  指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体某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5)点揉法

  指用手指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按摩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3.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挑痧前须准备75%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中缝衣针1枚,或916号注射针头1个。刮拭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人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多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

  4.放痧法

  又称刺络疗法,是以针刺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

  治疗时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要求患者握掌。然后,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然后针刺放血。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放痧法可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与挑痧法基本相似,但刺激性更强,多用于重症急救。

  (1)泻血法

  消毒被刺部位,左手拇指压其下端,上端用橡皮管扎紧,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mm深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适用于肘窝、胭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

  (2)点刺法

  针刺前挤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位迅速刺人皮肤l~2mm深后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