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如何养生 教你消暑防病小宝典

  大暑如何养生?大暑时分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所以暑湿之气比较容易乘虚而人,而且因为暑气很盛,心气比较容易亏耗,特别是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挡酷热暑湿,从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面对高温闷热天气的“烤”验,大暑时节人们该如何消暑养生防疾病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夏季预防中暑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当出现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就可能是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中暑者抬到通风阴凉处休息,最好同时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等。

  大暑时节,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大家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

  大暑天气,合理饮食,注重饮食的营养作用,从而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夏季的饮食调养应当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容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一些药粥来滋补身体。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

  由于大暑时节各地明显湿热的特点,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面瘫等)、风湿、感冒等是高发疾病。健康养生专家指出,虽说现在的居住条件比原来要好,空调、电扇一样不少,但正因为室内外温差过大,造成了人体体温调节失常,各种大麻烦也随之而来。所以一定要防中暑,防疾病。

  大暑时期,防暑养生很重要哦。

大暑如何养生 教你养生宝典消暑防疾病

  大暑如何养生?7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大暑到来,预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也是雷雨最多的节气。高温潮湿的天气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带来种种不利,甚至还会引发中暑、腹泻等急性病症。那么大暑时节应该如何消暑养生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大暑养生--饮食调养

  俗话说,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大暑天气酷热,人们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

  夏季饮食应少食辛辣油腻之品,如果过食油腻食物,会伤害脾胃,影响营养消化吸收,且停留在体内的风邪、湿邪、油腻之品糅合在一起,使人容易生病。夏季稍微吃点“苦”对身体会大有好处,可起到解热除湿、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此外,夏季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建议适当多吃一些味甘、酸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同时,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导致人体火气上升,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夏天出汗多,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以及钾、钙、镁等各种矿物质元素会比其他季节损失多,所以人们更需要额外加以补充。

  对于平日消化吸收能力强、不贫血、不缺锌的人来说,就算少吃点鱼肉,只要有足够的主食和豆制品、奶制品以及充足的蔬菜水果,就能达到基本的营养平衡。不过,如果家里有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或者本来就身体偏瘦、贫血、缺锌的人,无论天气多热,该吃鱼、肉、蛋、奶还是要照常吃,这样才能精神抖擞地度过夏天,并给秋冬的健康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另外,这个季节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含维生素C尤为丰富。在谷类、豆类、动物肝脏、瘦肉、蛋类中,维生素B含量较多。还应该多吃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或豆制品、海带、蛋类等。

  大暑养生--精神调养

  高温酷热天气容易使人心情烦躁,此时精神调养宜以养“静”为主,所谓“心静自然凉”,避免遇事急躁,避免生气恼怒,可多想轻松愉快的人或事,使心情愉快。也可多参加钓鱼、绘画、书法等活动,可以达到安定神志、调养心气的作用。

  大暑养生--起居调养

  大暑节气,天气炎热,此时要注意防暑,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老人及体质虚弱者,避免在正午烈日下出门,汗出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汗出后受凉感冒。同时,室内要注意通风,空调房间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不要超过10摄氏度,避免汗出后直对风扇或空调吹风,避免感冒。

  另一方面,大暑天气炎热,人们容易感到疲倦,此时要注意睡好子午觉,适当午睡半小时,以保持精力充沛。

  大暑养生--运动调养

  大暑正处于“三伏天”,天气炎热,此时宜少运动或选择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宜在清晨或傍晚在清凉的公园、河边、林荫道旁进行,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运动过后要补充水分,但应避免运动后饮冷饮,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在闷热天气要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同时,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活动。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哦。

小暑节气如何养生 注意养阳防中暑防旧病

  小暑的到来,标志着进入炎热的季节了。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到无处躲”之说。中医专家提醒,小暑养生要养阳,防中暑防旧病,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小暑节气养生方法有哪些。

  养生要养阳

  炎炎夏季,骄阳普照,地热蒸腾,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王仕鑫说,小暑后的养生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按照中医理论,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是卫兵、保卫的意思,也就是说,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一样,负责抵御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一个人,只要阳气旺盛,就会百病不侵。

  “小暑后,由于天气炎热,尤其是内陆,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因此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和锻炼,确保心脏阳气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炎热的季节,最好“少动多静”。一些人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劳累。专家建议,天热时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

  “动升阳,但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

  进入高温天气,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个脏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显减弱。所以心脏有问题的人活动后容易出现气短、心慌等现象,因此,这类人群要注意行动不要猛烈。

  小暑勿忘食疗

  时节养生食疗最简单易行。那么小暑又该吃什么食物养生呢?

  小暑时节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辛辣油腻之品。如绿豆百合粥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消暑止渴、降胆固醇、清心安神和止咳的功效。南瓜绿豆汤同样具有清暑解毒、生津益气的功效。蔬菜应多食绿叶菜及苦瓜、丝瓜、南瓜、黄瓜等,水果则以西瓜为好。推荐几种食疗的食品:

  1.鸭蛋补夏

。夏天吃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含钙量、含铁量比鸡蛋高,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2.莲子养心

。夏天,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壮肠胃。

  3.章鱼补血。

章鱼有补血益气、治痈疽肿毒的作用。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并还富含抗疲劳、抗衰老、能延长人类寿命等重要保健因子——天然牛黄酸。一般人都可食用,尤适宜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

  4.莴苣通气。

莴苣含有大量植物纤维素,能促进肠壁蠕动、通利消化道,可治疗便秘,是贫血患者的最佳蔬菜之一。

  5.草菇抗癌。

草菇蛋白质中,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齐全、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8.2%,可抑制癌细胞生长,特别是对消化道肿瘤有辅助治疗作用,能加强肝肾的活力。

  6.豌豆清肠。

豌豆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优质蛋白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而豌豆中富含的粗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顺畅,起到清洁大肠的作用。

  7.茄子抗老。

夏季对人体的损耗大,而茄子中含有维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能够延缓人体衰老。茄子是为数不多的紫色蔬菜之一,在它的紫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P,是其他蔬菜所不能替代的。

  防中暑防旧病

  “小暑时节后,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王仕鑫说,过了小暑后,天气炎热,强烈阳光的照射过久,红外线易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很容易发生中暑。

  此外,外界气温高,空气中湿度大,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以及出汗过多,也会导致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一旦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同样可能中暑。

  “所以对于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的人员来说,应该多饮水,同时服少量仁丹、常喝绿豆汤等都可预防中暑。”

  专家建议,有慢性病的人群,更应结合节气特点加以调护,防止旧病复发或加重。

  “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加强室内通风,尤其在闷热的天气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温。有心脏病史的人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贮备氧气袋,在自觉胸闷气短之时使用。”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应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必要时吸氧。“此外,还应禁食寒凉之品。”中医有句名言:“形寒饮冷则伤肺。”胃肠道疾病的人群,此节气要注意饮食的合理科学。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的人们要注意饮食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应少食寒凉之物,以免加重病情。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