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常染八种疾病 施六手法巧妙躲避

导读: 1.流行性 感冒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 麻疹 4. 风疹 5. 水痘 6. 流行性腮腺炎 7. 肺结核 8. 手足口病 6小方法预防传染病

冬季天气寒冷,人的身体虚弱,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很容易染上传染病。冬季主要易发生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等8种传染病。其中,流行性感冒最为常见。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1.流行性

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抗原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快速变异和传染性强的特点,属于一种无国界的疾病,易造成暴发性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每年世界上有10%的人口即6亿人患流感,多数死亡原因为其所引发的并发症。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传染源为带菌者及病人,人群普遍易感,尤其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表现为初始可出现低热、咽痛、咳嗽,继而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老年人及儿童症状通常不典型。

  3.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力极强。麻疹病人是传染源,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柯氏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4.

风疹

  风疹是风疹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源为病人,易感人群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亦可见。症状为发热,即而出现皮疹,由面颈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出齐,部分伴有轻微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伴有脾肿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5.

水痘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通过呼吸道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主要为学龄期儿童及少数青少年,传染性强。发病较急,以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首发,即而出现皮疹。一般首先出现于面部、头皮和躯干,呈向心性分布,红斑、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阶段损害可在同一时间内并存于同一患者,部分伴发肺炎、脑炎。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出现进行性播散型水痘。

  6.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腮腺炎或流腮,俗称“痄腮”。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以5~9岁的儿童最多见,鼻咽部分泌物的飞沫等传播,发热,体温升高可达39~40℃,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的整个肋腺呈弥漫性肿大为其特征,并可波及颌下区,肿胀区较软,有胀痛,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重,腮腺导管口无红肿,挤压无脓液。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者占70%~75%,可发展成脑膜炎、胰腺炎、肾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7.

肺结核

  由结核杆菌引起,主要由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减肥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啑时喷出的飞沫而受感染。15岁~35岁是结核病的高发年龄。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颜面潮红,身体瘦弱等。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经X线减肥检查时偶被发现。亦有以突然咯血才被确诊。

  8.

手足口病

  多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是肠道病毒的一种。传染源为患者,通过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传播。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伴发热为主要特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其他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肌炎、脑炎或脑膜炎、肺炎。一般病程较轻而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

  6小方法预防传染病

  1、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同时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2、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3、净化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尽量不要拉上窗帘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5、冬季干燥,应多喝热开水。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还具有一定的搞感冒的作用。同时豆制品,鱼虾蛋类等能够提供优质的蛋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6、免疫预防。可到防疫站或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

冬季易患六种疾病 如何预防避免中招

  冬天到了,不少在冬季异常活跃的疾病又开始蠢蠢欲动,一不小心中了这些“健康杀手”的招,这个冬天就不好过了。日前我们走访了有关专家,将冬季易发疾病进行了盘点,帮助大家认清这些“杀手”的特征,及时防范。

  流感

  

杀伤力:

秋冬交替时最大的天气变化无疑是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变大。因此首先要提防的就是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主要分为流感和普通性感冒两种。流感的最大危害是引发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它会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感染提示:

起病急、怕冷、高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发烧在39摄氏度以上,还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

 

 攻击对象:

年老者、体弱者、儿童;患有糖尿病或肿瘤等慢性病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对抗招数:

  1.注意保暖,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

  2.增加户外活动,提高抵抗力。

  3.多饮水,多补充维生素C。

  4.注意通风,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5.由于病毒经常变异,预防的最好方法是接种当年最新的疫苗。

  肺炎

  

杀伤力:

在美国,每年约有200万人得肺炎,其中4万~7万人死亡;在所有死亡原因中列第六位,是最常见的致命性感染。在发展中国家,下呼吸道感染通常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仅次于腹泻。

  

感染提示:

肺炎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以突发短期寒战开始;持续寒战为另一种疾病。然后出现发烧,呼吸时患侧疼痛,咳嗽,呼吸困难等。其他常见症状为恶心、呕吐、周身不适和肌肉疼痛。开始咳嗽时可能无痰,但一般逐渐变成带脓或带血丝的痰液。

  

攻击对象:

体弱人群;发生流行性感冒的人群;群体接触密切者;慢性病患者,如肺病、慢性支气管阻塞病、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等;长期吸烟者;免疫力低下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对抗招数:

  1.保持工作、生活环境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档装修和使用中央空调的单位要定时开窗通风),必要时可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

  2.尽量减少到人群集中的地方活动。

  3.注意增减衣物,加强户外锻炼。

  4.一旦发生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早期诊断治疗。

  

特别提醒:

不要随意服用预防药物。食醋熏蒸和服用板蓝根不能阻止该病传播,滥用药物有害无益。

 

 咳嗽

  

杀伤力:

冬天天气寒冷,抵抗力差,由于呼吸道感染,剧烈咳嗽、咳痰等常会引起自发性气胸,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提示:

咳嗽原因很多,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疾病;肺和胸部感染性疾病;百日咳、流感等感染性疾病。

  (2)理化因素: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或肺部及邻近器官肿瘤,以及空气污染、吸烟造成的气雾刺激皆可导致咳嗽。

  (3)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血管神经性水肿皆可引起咳嗽。

  

攻击对象:

儿童和体弱人群。

 

 对抗招数:

  1.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疾病对肺的进一步损害。

  2.防治感冒,减少或减轻咳嗽。

  3.避免重体力活动,适量锻炼身体。

  4.注意用中药调养,根据病情或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木香顺气汤、补肺汤、人参保肺丸、金匮肾气丸、金水宝等。

  5.无论什么时候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流鼻血

  

杀伤力:

鼻子不通气、流鼻血早已司空见惯,在寒冷的冬季,血管脆性增加,“出血”事件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然而你也许不知道,这些看似不足挂齿的小病背后却可能隐藏着足以威胁生命的重症!据专家介绍,鼻塞可由鼻腔肿瘤、息肉、鼻腔结构畸形等引发,流鼻血的原因则有可能是急性白血病。

  

感染提示:

一般而言,90%以上的鼻出血是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例如鼻子受外伤、天气干燥、慢性炎症、鼻腔结构畸形和鼻腔血管瘤等。冬季,鼻腔受到干燥空气刺激,导致鼻腔内黏膜干燥,血管更易发生破裂。除此以外,某些全身性疾病也能引起流鼻血。例如有些女性月经来之前或者经期会流鼻血,中医称之为“倒经”,这是因内分泌失调造成的,在绝经期的妇女中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攻击对象:

任何人。

  对抗招数:

  1.要知冷知热,尽可能保持身体的恒温。

  2.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3.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定时定点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4.保持个人卫生,不要用手抠鼻子。

  5.增加空气湿度。

  6.口服避孕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戒烟,以免使鼻腔黏膜干燥,引发流鼻血。

  皮肤瘙痒

  

杀伤力:

通常一开始只会有搔痒问题,可是渐渐的可能就会因为抓得过猛,导致皮肤发炎、引发红疹、湿疹,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细菌感染。

  

感染提示:(

1)洗澡后常出现,多从腺体分布较少的小腿开始,然后向上延伸直至全身。

  (2)可见皮肤干燥、鳞屑、抓痕等。

  (3)瘙痒呈阵发性发作,忙时轻、闲时重,有昼轻夜重的特点,尤其是在睡前,常常瘙痒难忍,会影响入睡。

  

攻击对象:

干性肤质的人和中老年人。

  对抗招数:

  1.必须改掉自己抓了再抓的坏习惯。

  2.平时需要接触水或清洁剂时,事先戴上手套,避免手再度受到伤害。

  3.及时到医院就诊,请专家帮忙。

  

特别处方:

冬季是皮肤瘙痒症的多发季节,每天适量饮茶有助于防止皮肤瘙痒。因为茶叶里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锰,它对人体皮肤有着显著的保护作用。

  关节炎


  

杀伤力:

关节炎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共有一百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两种,最易在冬天发病。目前,全世界共有3.55亿关节炎患者,其中1.9亿患骨关节炎,超过1650万人患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骨关节炎严重者可丧失全部活动能力,而类风湿关节炎病程达到两年者,其骨破坏率即为50%,病情严重者寿命大约缩短10~15年。

  

感染提示:

关节炎起病通常急剧,关节红、肿、热、痛明显。游走性疼痛出现快,消失的也快。主要发生在膝,踝,肩,髋等大关节,小关节的关节炎很少见。风湿性的关节肿胀时间短,多在1-6周内自然消肿。

  

攻击对象:

凡是承受重量的关节都会发生变化,尽管大多数症状只是到年事增高后才显现出来,但能影响所有年龄的人,包括儿童在内。

  

对抗招数:

  1.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正常体重可减少患骨关节炎的危险。

  2.防止过度疲劳,避免让关节经受长期压力可降低患关节炎的几率。

  3.改变过量饮酒等生活习惯有助于防止关节炎恶化和出现并发症。

冬季养生小常识 要谨防八种高发疾病

  冬季天气寒冷,空气干燥,许多常见疾病如感冒、咽喉炎、皮肤干燥等的发生率也大幅上升。冬季是很多疾病的高发季节,所以一定要做好日常保健工作,打好预防疾病的保卫战。那么冬季养生小常识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告诉你,冬季最需要防的8类病,如何做好防患措施才能免受其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咽喉炎】

  咽喉炎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另外,自己所在环境的温度改变,如从有暖气的室内到室外也会诱发咽喉炎。

  咽喉炎最快捷的处理方式就是用温盐水漱口,虽然这并不会治疗感染,但是可以抵抗炎症,而且具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关节疼痛】

  许多关节炎患者在冬季疼痛会加重,不过不要害怕,冬季疼痛和僵硬仅仅是受气候影响导致症状的加重,但是关节损害并没有改变。

  许多人在冬季有轻微的抑郁症状,这可以引起对疼痛更加敏感。每天坚持运动可以改善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状态,游泳也可以缓解关节疼痛症状。

  【煤气中毒】

  每年进入寒冷的冬季以后,不时有煤气中毒的事件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煤气管道不密闭,有跑气、漏气现象以及煤炭燃烧不全,产生大量的煤气,再加上冬季人们喜欢紧闭门窗,通风不良后容易引起煤气中毒。

  预防煤气中毒,家庭生活中要做到煤炭烧尽,不要闷盖,煤炉要安装烟筒。尤其是冬季阴天或雨雪天气,煤湿燃烧不完全,加上室外气压低,室内的煤气不易排出,因此在家中一定要采取防范措施,以免发现意外。

  使用天燃气热水器时,不要密闭房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洗浴时间切勿过长。使用管道煤气时,要防止管道老化、跑气、漏气,定期检查相关设备。烧煮中防止火焰被扑灭,致使煤气溢出。

  【感冒】

  勤洗手可以预防感冒的发生。因为别人经常触摸过的开关、门把手等是最脏的地方,因此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这些部位后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要保持家用的水杯、毛巾等用品清洁,尤其是家里有人患病的时候。如果你患有感冒,尽量使用纸巾代替毛巾,这样可以直接扔掉,防止别人被传染。同时要多喝水,注意休息。

  【流感】

  季节性流感最容易侵袭虚弱体质者。老年人、体质虚弱者以及患有慢性疾病者,尤其容易患流感,如有必要可注射流感疫苗。

  【哮喘】

  冷空气是诱发哮喘症状,如喘鸣、呼吸急促的主要因素,哮喘患者在冬季要注意自我防护,在气温较低或者大风天气,最好多呆在室内。如果外出,要戴上口罩,同时要按时服药。

  【皮肤干燥】

  皮肤干燥是冬季常见的疾病,并且随着冬季周围环境湿度下降而加重。在冬季增加皮肤水分是很必要的,或者使用保湿护肤品。应用保湿护肤品的最佳时间就是沐浴后皮肤较湿润的时候,就寝前再使用一次。

  沐浴时使用温水,不要太热,水温太热会导致皮肤干燥或者瘙痒,也会使头发看起来更干枯。

  【心脏病】

  冬季是心脏病高发季节,寒冷的天气可导致血压上升,进而服用更多的他汀类药物,而且因天气较冷,心脏为了维持全身的热量需要更加卖力工作。

  尽量待在温暖的室内,睡觉时如有必要使用热水袋或者电热毯保温。如果外出,要穿厚一点,戴上帽子、围巾和口罩。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