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肠道菌群失调的药

调理肠道菌群失调的药就是有抗菌药物,考虑药物的选择主要就是停用原来的抗生素,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的敏感实验,选用合理的抗生素,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还可以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的肠道菌群,逐渐的恢复。

再就是活菌制剂,常用的主要有螺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另外还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能够起到活菌作用。另外,还可以针对伪膜性肠炎,用一些其他的药物,比如说乳酶生。

另外,调节肠道菌群失调还可以采用回春生胶囊,即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还有就是菌群促进剂,可以口服。再有就是应用其他的药物,比如说乳酸以及半乳糖这些成分。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主要有饮食因素、菌丛的变化因素、药物的代谢因素、年龄因素、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等。

1、饮食因素:

饮食可使粪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无纤维食物促进细菌易位,纤维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

2、菌丛的变化因素:

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对同一个人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

3、药物的代谢因素:

肠道菌丛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乳果糖、柳氮磺胺吡啶片 、左旋多巴片等,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肠道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盐酸林可霉素胶囊和氨苄西林胶囊等容易引起菌群失调,使耐药的艰难梭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肠炎),应用甲氰咪胍等H2受体拮抗剂可导致药物性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

4、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双歧杆菌减少,产气荚膜杆菌增加,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机能的刺激,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老年人如能维持年轻时的肠道菌群平衡,也许能够提高免疫能力。

5、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

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一旦胃肠道黏膜合成单体或双体IgA,或合成分泌片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型IgA,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无症状的IgA缺乏者,小肠内菌群亦可过度繁殖。新生儿期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亦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或不完善有关。 

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及治疗

1,内在因素,先天性或者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者易出现菌群失调,随着年龄增长,体内双歧杆菌减少比较明显。

2,外在因素,大剂量放射线照射以及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可以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包括以下三项:

1)合理应用抗生素。

2)可以选用生态制剂,比如双歧杆菌,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以及乳果糖等低聚糖。

3)对症治疗,对腹泻较重者可给予止泻药物。

本文Hash:c71801147406ec6e231005e8fd016fe3958683ac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