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能不能补肺

健脾通常能补肺,因为好脾胃能益肺。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往往会导致肺气虚,使人体容易患感冒和其它呼吸系统疾病,只有调理好脾胃才能益肺,益肺才能养气把气养足了。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互相影响,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须依靠肺气的宣降才能输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的津气又要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所以脾能助肺益气;脾气生肺气,脾虚则肺虚,肺虚则气虚,比如脾虚的人容易感冒,从表面上看容易感冒是由于卫气不足,实际上与脾气不足有关系。

脾虚不能随便补,对症健脾效果好!脾“最怕”的5件事,大家再也别做了

脾脏,是人体内的重要脏腑。

中医认为,脾乃生化气血的地方。若脾脏虚弱,就会导致体内气血不足,气血不足,人就会很虚弱,体内各大脏器也不能正常运作,就会给身体带来很多问题。

脾虚不简单

讲到“补脾”,很多人认为就像是给车加油一样,吃点补益的食材或药物就能好。

但事实上,脾虚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和表现。

众所周知,中医把脾称为“后天之本”,在人体脏腑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它凭借“脾气宜升、喜燥恶湿”,“脾主运化”,“脾主升举”,“脾主统血”这四个主要的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而一旦脾的生理功能被破坏,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就称之为“脾虚”。

导致“脾虚”的原因有很多,表现也多种多样。

补脾,得辨证!

如果想要“补脾”,就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1、脾气虚

病因: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重病,素体脾虚(天生体质脾虚)都可能导致脾气虚。

表现:食后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萎黄,排便无力。

舌脉: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脾气虚的危害:

脾气虚时,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的转化和吸收,易生湿邪。

脾气虚严重会出现中气下陷,有头晕,内脏下垂等表现;

脾气虚会影响其统血功能,使人容易出现皮下瘀斑、出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牙龈出血等。

2、脾阳虚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脾胃虚寒。在中医里,“阳”代表温暖,阳虚了,人就会感到寒冷。

病因:过于贪凉,平时吃太多生冷或居所温度过低都会损伤脾脏阳气。

表现:大便清稀甚至每日多次腹泻,腹痛腹胀、喜欢温暖、喜欢捂着肚子,遇寒腹痛加剧。平时畏寒肢冷,口淡乏味,面色虚浮而苍白,女性白带清稀量多。

舌脉:舌淡胖伴齿痕,舌头伸出时还会有水滴出来的感觉,苔白滑,脉沉缓。

3、脾阴虚

在中医里,“阴”是和“阳”相对的,“阳虚”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学家蒲辅周曾经总结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病因:饮食偏颇,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别是长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损耗脾阴,造成脾阴不足病证。

表现:饥不欲食,低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唇干不欲饮,手足烦热,面色㿠白但两颧潮红,大便偏干、排出无力,腹胀夜间加剧。

舌脉:舌质嫩偏润、苔少,脉细弱偏数。

脾有“五怕”,别做它

1、怕你不运动

缺少运动几乎是现代人的普遍问题,但脾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你的四肢和肌肉平时很少活动,脾胃又怎么可能强壮呢?

2、怕你太压抑

思虑伤脾,如果情绪压抑,经常波动过大,心事重重,思虑太多,这样很可能就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3、怕你饮食不节

长期食用重油、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都可以叫做饮食不节。

油腻食物会增加脾胃的负担,辛辣的食物会耗气伤津,寒凉冰镇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甜食太过则生痰湿。

4、怕你饥饱失常

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中医称之为“饮食无度”。长期如此的话,就会损伤胃气,造成脾胃虚弱。

5、怕你生活不规律

像现在天气冷了,不注意保暖,寒气侵体容易伤脾;还有长期熬夜、失眠的人,脾胃无法得到充足的休养,也会出现脾虚的状况。

补脾艾灸三大穴位

一般而言, 艾灸健脾主要取以下穴位:

1、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其气血与胃经气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

中脘穴的治疗功效可以用《循经》中的一句话概括: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艾灸中脘穴可促进经气运行,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功能。

2、足三里穴

胃经合穴,全身四大总穴之一。

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里。

经常艾灸,具有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的作用。

3、脾俞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艾灸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它能润肺、健脾益胃,一身都是宝,但千万不要这样吃!

秋季是吃柿子的最佳季节,不管是新鲜的柿子,还是柿子制成的各种食品,在秋季看来都是食用的最佳季节。另外,因为它口味独特、营养丰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柿子已经成为大众的最爱。

柿子各部位的营养价值

1、“鲜柿”的营养价值

鲜柿子味甘、涩,性凉,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益胃等功效。

《本草纲目》言:“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鲜柿250克,切碎取汁,开水冲服,可治疗胃热伤阴之烦渴口干。

营养分析表明,柿子含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碘、钙、磷、铁等,未成熟果实含鞣质。

药理研究表明,柿子有降低血压,增强冠脉血流量的作用。

2、“柿饼”营养价值

柿饼味甘,性平,具有润肺、涩肠、止血等功效。

柿饼60克,挖开装入川贝9克,蒸熟后服用,可治干咳;

柿饼、红糖各50克,黑木耳6克,水煎服,可治痔疮出血;

柿饼两个,陈皮两片,糯米60克,共煮粥服用,可治慢性肠炎。

3、“柿霜”营养价值

柿霜即柿饼上所结的白霜,味甘,性凉,具有清热生津、润肺止咳等功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柿霜色白入肺经,其滑也能利肺痰,其润也能滋肺燥。”

柿霜温水化服,可治慢性支气管炎、干咳、咽炎;柿霜10克,冰片0.5克,薄荷5克研细末,涂擦患处,可治口疮、口角炎。

4、“柿叶”营养价值

嫩柿叶开水泡代茶饮,能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并有清热健胃、助消化的作用。

秋天吃柿子的四大粥方

1、柿叶粥

食材:柿叶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柿叶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效:止咳平喘,扩管降压。适用于肺胀咳喘、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

2、柿子粥

食材:鲜柿子2个,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鲜柿子择洗干净,榨汁备用。取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柿子汁、白糖等,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剂。

功效:清热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肺燥及秋燥咳嗽、酒后烦渴、小便黄短等。

3、柿蒂粥

食材:柿蒂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柿蒂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效:降气止呃。适用于胃失和降所致的呃逆症。

4、柿饼粥

食材:柿饼2个,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柿饼择净,切片备用。取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柿饼、白糖等,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剂。

功效:健脾益气,收涩止血。适用于热痢、血淋等。

秋天吃柿子的禁忌

1、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柿子性寒,凡脾虚泄泻、便溏、体弱多病、产后及外感风寒者,忌食鲜柿子。

脾胃虚寒者可以适当食用柿饼,也有相似的保健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鲜柿子还是柿饼,每日食用量都不要超过1个。

2、空腹、饮酒不宜吃

脱涩的甜柿子有解酒的功效,但是未经脱涩的柿子含有较高含量的鞣酸。

空腹时,鞣酸与胃酸直接接触,容易生成胃柿石引起胃肠不适。另外,酒精会加速胃酸与鞣酸的反 。

所以空腹或酒后一定要小心吃柿子。

3、生柿子

很多人为了储存方便,喜欢购买生柿子。

生柿子味道酸涩,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食之过量,易致口涩、舌麻、大便干燥,所以不建议直接食用生柿子。

自家储存的生柿子,可以用如下办法除涩:

1、将涩柿子放在陶瓷盆里,喷上白酒(两次即可),三四天后,涩味可清除;

2、或者将涩柿子和熟梨、熟苹果等水果混装在密封袋立,一周后涩味也会消除;

3、把涩柿子浸泡在50℃左右的水中,至于保温桶中,一天一夜,亦可除涩。

本文Hash:c4cb8d1d11946373110b59d0681490fe62a6dd8c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