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很重要,可以缓解患者焦虑的情绪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于心理疾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焦虑症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急性焦虑或者是慢性焦虑的表现,当出现急性焦虑的时候,会有突然出现的惊恐发作,甚至可能会全身发抖、惊叫出声,感觉自己呼吸困难。而当出现慢性焦虑的时候,患者会有长期紧张、不安、担忧的情况,一般没有具体的事件,还会出现坐立不安、心悸、腹泻、便秘等症状。对于焦虑症的患者,除了基础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日常的心理护理也是很重要的,其可以辅助改善焦虑症患者的症状,从而更好的使病情得到恢复。 

心理护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患者家属方面,一个就是患者自身的方面。在患者家属方面,我们建议首先家属要保证自己的心态正确,不要对患者有不耐烦的心情。在临床上,焦虑症本身就是比较难治疗的疾病,需要长期用药,如果作为家属都对患者不理解,这样就更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会否认自己,也不会再寻求解救自己的方法,从而就会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如果合并了抑郁倾向,则可能会出现自杀的情况。所以作为家属本身就要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这个时候再去关心、照顾患者,倾听他们的想法。对于正确的想法可以予以肯定;对于错误、极端的想法可以告知其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并且要鼓励患者适度的进行发泄,比如可以在没人的地方进行大声的呼喊,来释放自己的紧张、不安的情绪。还要帮助患者了解焦虑症是一种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不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身体上的器质性疾病是不一样的,从而缓解患者的担忧、害怕。

而对于患者自身的方面,首先就是要了解焦虑症的概念,对其有正确的认知,自己患有的是心理疾病,然后要和他人表达自己惊恐、害怕的情绪,在接受别人安抚的同时,要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在有焦虑心情的时候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可以去画画或者唱歌,将精神集中在别的事情上,从而忘却自己的焦虑心情,而不是一味地去压制自己这种不良的情绪。因为压制不住的时候反倒会更加的烦躁,更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患者还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树立对自己的自信心,当你克服了一次焦虑发作之后,就会对治愈疾病有了信心。

心理护理对治疗焦虑症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其可以逐渐的改变患者的想法,从而在根本上改善症状,所以患者在出现焦虑症以后,要及时和家属进行沟通,然后就诊进行专业的治疗,不要封闭自己,或者是担心受到歧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疾病愈发严重。

心理因素很重要,警惕患上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会使人陷入无尽的自我折磨,他们精疲力尽,但没有明确的想法,导致他们活得很累,有许多焦虑症患者因为无法忍受这种精神折磨而产生自伤或者是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患者出现焦虑情绪,其实是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形成的条件反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于内在心理冲突,它是一种在童年或青春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形成焦虑。临床上,一些焦虑症患者在发病前有刺激性生活事件,尤其是威胁性事件,更容易导致焦虑发作。

那么,焦虑症的心理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呢? 

焦虑症的心理因素包括性格因素、人际交往因素、情绪因素等方面。

1、性格因素:过分追求完美的患者要求他们做的每件事都应该是完美的,所以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求的事情上,并且常常有一种占有和控制的强烈欲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在一件事还没有完成时会有强烈的焦虑感,并且会觉得事情到处都是错的,无论如何,他们今天必须完成今天的工作,当事情不能马上完成时,他们会非常紧张。当和他人一起协同工作时,如果其他人达不到他的满意标准,他会感到坐立不安,这是许多焦虑症的主要原因。

2、人际交往因素: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外貌、身体特征、口才、学业成绩和身体状况都不如其他人。因为他们对这个概念的印象根深蒂固,所以当他们和其他人在一起时,这个想法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他们的脑海,让他们无法放松,也无法与人进行交流。当他们与他人交谈或者是交流的时候,总是会感觉自己和他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而导致自己不愿意与人交流,使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少,继而逐渐加重焦虑情绪,致使他们患上焦虑症。

3、情绪因素:有些人会过度的关心自己,他们会把用来过滤外部事物的注意力转向自己,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担心他们自己的身体状况,他们真诚的渴望他们身体的完全健康和舒适。因此,当他们发现自己有任何的身体症状时,就会变得非常的紧张,而立即采取各种治疗措施。

如果你发现自身存有上述情况的时候,建议立即进行心理调整,以便将患焦虑症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如果不能自己进行心理调整,建议你最好到医院找心理专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加重焦虑情绪、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许多人知道他们有心理问题,但不愿意去看医生,害怕别人说他们有精神问题,事实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心理问题不同于精神疾病。因此,当情绪问题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最好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快乐、更健康。 

如何缓解疫情期间学生的焦虑心理

缓解疫情期间学生的焦虑心理可以采用自我调节或者药物治疗。

在疫情期间会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担心、害怕引起焦虑的心理,可能会导致睡不着觉,没有食欲,影响学习等,所以当学生出现焦虑心理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进行自我调节,也可以使用电话、短信等与朋友进行沟通,合理的宣泄情绪,与家长倾诉内心的想法,让家长给自己正确的指导,不把疫情夸张化,做好自身的防疫工作。如果学生的焦虑心理比较严重,可以通过医生的指导服用抗抑郁的药物,如盐酸帕罗西汀片、盐酸舍曲林片等对焦虑的心理进行治疗。家长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及时的察觉到孩子不正常的情绪,与孩子一起从权威媒体上了解疫情的发展,同时学习如何防疫,学习防疫知识,也可以通过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多与家长进行沟通。

本文Hash:776349b12f8f4ee93112bc0c3b95a33ecc76abf9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