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有什么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早期症状多以高热为主,此外还可出现腹胀、腹泻、全身乏力、干咳、四肢酸痛等症状。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其临床症状可能较为轻微,例如这部分患者可能仅以轻微咳嗽、低热为主要临床症状。而对于合并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可能在感染初期就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器官衰竭等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

对症用药建议:

临床常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干扰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控制患者病情进展。针对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时,可考虑采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措施。

对于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经验性抗微生物药物以治疗所有可能的病原体。对于脓毒症患者,应在初次评估后一小时内给予抗微生物药物。尽管患者可能怀疑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应在脓毒症鉴定1小时内使用适当的经验性抗生素。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基于临床诊断,院内感染肺炎、局部流行病学、药敏数据和治疗指南。

预防措施:

出行时必须佩戴口罩。

减少与他人的共用物品,包括牙刷、餐具、饭菜、饮料、毛巾、浴巾、床单等。定期消毒餐具、家具、地板等,勤晒衣被。

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休假期间,清淡饮食,注意营养,适当运动。

友情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提及药品相关信息,均需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是什么症状 应该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

近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在武汉、北京等地多发,随着病例的增加,我们需要提前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症状,才能做好相应的举措。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是什么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是什么症状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应该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

1. 勤洗手

手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冠状病毒也不例外,洗手是明确的预防措施之一。建议大家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搓手不少于20秒。如果出门在外不方便找到清水和肥皂,那么可以使用含有70~80%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2.注意个人卫生

打喷嚏或咳嗽时,不要直接用手捂住口鼻,正确做法是使用纸巾或弯曲手肘掩盖口鼻。用过的纸巾应丢弃在有害垃圾箱内,然后彻底清洗双手。

3.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不要捕食、贩卖、购买野味。

4.合理佩戴口罩

建议少去或尽量不去人群密集场所,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流感症状的患者。如果一定要去,合理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1.戴口罩是阻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有效手段。选择医用外科口罩能很好地预防呼吸道疾病。一次性医用口罩佩戴时,要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

2.戴口罩前应洗手,或者在戴口罩过程中避免手接触到口罩内侧面,减少口罩被污染的可能。分清楚口罩的内外、上下,浅色面为内,应该贴着嘴鼻,深色面朝外;金属条(鼻夹)一端是口罩的上方。要定期更换、不可戴反,更不能两面轮流戴。

以上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是什么症状和应该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相关知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感染上新冠病毒有什么症状和后遗症

新冠病毒一般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一般有干咳、乏力、发烧、鼻塞以及咽喉肿痛、腹泻、肌肉酸痛等症状,后遗症一般会导致肺部纤维化和心脏损伤。

1、症状:

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一般会有干咳、乏力、发烧、鼻塞以及咽喉肿痛、腹泻、肌肉酸痛等症状。如果是重症患者,患病一周之后还会出现呼吸困难以及低氧血症的情况,还有可能会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会侵入患者的多个器官中,比如心脏、肺部还有肾脏、神经系统等,所以病毒入侵的越严重,患者的症状就越多。如果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发展到危重症,可能会出现感染性休克,脓毒症等,可能会导致多器官衰竭,直接威胁生命安全。

2、后遗症:

(1)肺部纤维化: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治愈后可能留下肺部纤维化后遗症。病情较轻者肺部纤维化范围较小,对肺功能影响较小,经肺部自我修复可短时间内恢复。但病情严重,肺部纤维化范围较大,肺功能会受很大影响,可能需很长时间恢复,少数患者可能终身无法恢复。

(2)心脏损伤:新型冠状病毒不仅损伤肺部,也会损伤心脏,治愈后患者可能留下心脏损伤后遗症。患者需定期复查,主要查心肌酶、肌钙蛋白及做心脏超声。

本文Hash:9757697ea10984eead017e185f621dc3dbfd247f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