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昼夜温差大 预防疾病捂好仨部位

导读: 春捂部位一 春捂部位二 春捂部位三

  我国民间历来有“春捂”的说法,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适当春捂,能起到很好的养生防病效果。医学研究认为,春捂的最佳时间是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一般持续1~2周为宜,即待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要捂14天以上,才可减少衣物。日夜温差大于8℃是春捂的信号,而如果一天中气温普遍超过15℃则不需要再捂。

  

春捂部位一

:手腕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除了避免该处受寒之外,按摩此穴位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力量无需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春捂部位二

:腰腹部“春捂”还应注意“捂”好腰眼处的肾俞穴和肚脐上的神阙穴。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平时,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而神阙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肚脐,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经常在肚脐热敷,睡觉时还要注意盖好腹部。

  

春捂部位三

:腿脚有些老年人在寒冷天气中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中医分析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春捂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而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春季巧妙按摩穴位 抵抗倒春寒预防疾病

  现在正值早春时节,气候变化多端,这个时候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如果保养不当那么就会出现疾病的威胁。现在很多人太早脱下棉服,这个时候很容易被寒气袭击,所以这个时节还不能过早脱下棉服,除了穿着之外,中医提醒,为了保证身体的健康,每天按摩穴位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避免外邪的侵入。

  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顾名思义,少阳代表着“阳气初生”,每侧共有44个穴位,是治疗热病的一条重要经络。

  胆经的直行主干起于眼睛外侧,向上经过额角后下行至耳后,然后沿颈部、肩部,经腋下、胸腹侧面,一路下行至下肢外侧中线,止于第四足趾外侧端。它还有三条分支分别从耳朵、眼角和足背发出,与三焦经、肝经等经络会合。

  《黄帝内经》认为,“胆主决断”,与人的情志关系密切。我们思考问题时常会挠挠头,这其实是在刺激胆经,帮助醒神开窍。胆经分布广泛,对偏头痛、眼角痛、颈及锁骨上窝肿痛,以及股、膝、小腿外侧疼痛等都有效果。其主要日常保健穴位有环跳和风池。

  

环跳:

在髋关节附近,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中1/3交点处。此穴像一个有蒸发作用的水池,接受胆经的水湿之气并转化为阳气,故名“环跳”。它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等。每次可用同侧拇指用力按揉此穴20~30次,以局部感到酸胀或电麻感向下肢放射为宜。

  风池:

位于颈部,在枕骨之下,略靠外与耳垂齐平。由于颈部最易受风邪侵袭,风池就像一条护城河一样,起到“挡风”的作用,对头痛、眩晕、鼻出血、落枕等症都有效果。可用右手拇和食指分按两侧风池穴,两指用力一捏一松25下左右,换左手重复;或用两手拇指按两侧风池,余四指抱头,拇指用力揉捻旋转约50下。

  以上为大家介绍的预防外邪入侵的按摩疗法,你学会了吗?

“春捂”保护好这几个部位,疾病绕道走

前几日襄阳最高温度达到27℃,很多人都穿上了薄外套。今天的气温就大幅度的下降了。

初春时节,气候不稳定。如果此时过早的脱去厚重的衣服,身体很容易着凉,受到流感侵袭。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从中医讲,冬天是主收藏的,身体的阳气会进入冬眠状态。

到了春天,阳气开始生发。但初春时节,身体的阳气上涨得还不旺盛,身体的防护功能还没有表现出来。

此时,如果过早地减去衣服,很有可能会引发疾病。

最常见的疾病是上呼吸道的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又是万病之源。它可以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复发。

另外春季受寒还有可能引发关节病、胃肠道疾病、女性痛经等疾病。

春捂,你要这样做

01“捂”对时间

一般情况下,当白昼气温超过15摄氏度且比较稳定时,穿得稍单薄些不会引发感冒等疾病。

02“捂”对温度

是否“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一会儿。

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出现“倒春寒”时,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时,就不能“捂”了。

如果两种极端天气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该勤一点。

03“捂”要有度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若内藏阳气过多,就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捂好这4个健康开关

01捂好手腕

早春节气,除非是在气温特别高的情况下,否则不要将手腕长时间晾在外面。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行为,长时间不注意,很可能就是生病的“源头”。

腕关节周围有很多穴位。如神门穴有助于强健脏腑,让体内元气循环通畅,所以一定不能忽视对它的保护。

02捂好腰部

肾脏分布在我们腰部周围,腰腹部如果遭受风寒,肾脏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肾脏中的阳气运化失常,自身下肢就可能出现一些不适,比如腰膝酸软等等。

平时晚上睡前也可以将双手搓热后,将双手分别放在腰的两侧,这里有我们的肾俞穴,有助于激发肾气,促进腰部血液循环。艾灸效果更好。

03捂好小腿

小腿其实也是保护好体内阳气的重要开关。

有句老话说,寒从脚起,如果你平时喜欢穿破洞裤,腿部的一部分露在外面,寒气就可能从腿部侵入人体,也不利于储存阳气,也就给了各种疾病趁虚而入的机会。

所以早春时期也要注意捂好小腿,除了借助衣服外,晚上睡前还可以多泡脚,既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放松身心,还可以刺激到脚底的涌泉穴,对身体大有好处。

04捂好肚子

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还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脾胃好,则远离疾病,脾胃不好,各种疾病也可能随之而来。

胃部喜温怕冷,如果不注重保护好肚子,胃部很可能因此而受寒,加重体内的湿寒之气。

所以早春养生,捂好肚子也是很重要的,平时也可以多艾灸中脘穴,有助于促进肠胃消化,也可以温暖脾胃。

声明:此文由 Anonymou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微养生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